农业生产是潮汕人赖以生存的重要生产方式,在过去生产条件落后的情况下,产生了许多习俗。
(一)种沙田
解放前在潮汕滨海地带,出产一种红米,又名赤米,口感非常好,但它不能随便引种,只能是沙田区的特产。
沙田俗称“咸田”,是农民在江河出海口处海滩围海垦殖而成的,故也称为“咸田围”。沙田一年只种一造水稻,上半年不插秧,用来放养鱼虾,称为“放白水”。解放后,政府改良了沙田,利用江河淡水“引淡冲咸”,改一造为双造。水稻虽然增产了,但不能鱼米两收,更为重要的是,因土质改变,红米稻也销声匿迹了。
(二)浸田与晒田
浸田、晒田是保证早晚稻丰收的有效措施,浸田是指早稻收割后,应立刻犁地放水浸沤。这样做一可以及时犁地浸田,使田土很快腐烂,增强肥力;二是田水不易干涸;三是日晒水沤,杂草会被沤烂,有利于减少杂草;四是减少病虫害;五是增加地土热量。
晒田指的是晚造收割后要及时犁地,让阳光经常照晒,晒得越干越好,最好能晒得土面呈现乳白状,用手轻轻一捏就能成粉末状,等待春耕放水耙地,土块就很容易腐烂,而且还增加了肥力。
在潮汕很多地区都是在晚稻收割后,又种上小麦,小麦收割后,也要及时犁地晒白,从而增加土地的热力。
(三)插青
“插青”是指在已下播、下种的水田或旱地的周围插上青竹枝或青树枝,或用青树叶纺织成环状,以表示这块田禁止人畜践踏及鸡鸭入食,古人称为“插青示禁”。
潮汕的“插青示禁”习俗时代非常久远,它体现了潮汕人重农、护农观念。除了在播、插下种苗要“插青示禁”外,在庄稼成长的某一时间段,也会在水田施肥后“插青”,其作用主要有两个,一是禁止“过水”,避免肥料损失;二是禁止牲口入内,践踏庄稼。
在有些地方,人们还规定了违反“插青示禁”的处罚细则。如“鸡鸭下田啄食,可没收”“人践踏,加倍罚”等。
时至今日,有些地方还在推行插青习俗。
(四)守青
“守青”是指组织人员巡视大田,保护庄稼。旧时的潮汕农村都有自发的护农组织,通常称为“守青队”,机构健全的守青队,都建有“更馆”“更棚”,这是供守青队员住宿的。有很多“更馆”“更棚”至今仍然尚存。新中国成立后,由农会组织民兵巡逻,守青队被撤销。
(五)风水树
“风水树”是指潮汕人有植树造林的优良传统,而且有尚未创乡先种树的说法。这是因为等待树木成材需要百年,建造房屋则可以在短期内完成,所以,要尚未创乡先种树,至少要同步进行,潮汕先民把种于潮汕大地的树木称为“风水树”。所种的风水树多为榕树,因榕树生命力顽强,且树龄长,所以,现在潮汕的很多村庄都有榕树,看榕树的年龄就知道这个村庄的历史有多久,因为风水树是不能被砍伐的。
(六)粪质制
粪质制是潮汕农民租赁土地的方式,在潮汕的农村,农民大多买不起土地,要靠租赁土地来维持生活。粪质制是一种租佃形式,其特点是佃户拥有永租权。业主之权叫质权,佃户之权称粪权,所谓的粪权就是土地使用权,可传给子孙,也可以转让,业主不得干涉。
但不管粪权经过多少次转让,业主和佃户的租佃关系不会改变,而且业主仍然只与原来的佃户发生直接关系,佃户必须继续按照规定向业主缴纳租金或者谷物。
以粪质制租佃的田园多地力贫瘠,而且多属于公尝,佃户只有精心经营,才能将贫瘠田变为良田。因此,承租粪质的佃户,多是有种田经验的农户,且家中有较多强壮劳力。
(七)租公尝
在过去,潮汕农村各姓氏宗族都置有数量不等的公尝田(亦称为“公蒸”),名义上属于宗族祠产,用于祭祖、支持文教卫生等公益事业。公尝田除贫瘠的田园实行粪质制租赁外,其他田园会每隔上几年投标一次,由出价高的人来租耕,也有长期固定由哪一家租耕的。
(八)“业属归亲”原则
潮汕人认为土地或房产是祖上传下来的家业,一般是不能断卖或典当的,如迫不得已非要断卖或典当,须要面告族长或本房五服内辈分高的长辈。族长或长辈如不同意其变更断卖田产,又能代其想出变通的方法,那么,田产拥有人是不能自行处置的。如族长或长辈同意,通常会根据“业属归亲”原则,向当着田产所有人的面,重新口述一遍。
“业属归亲”原则就是房屋池塘、土地田园甚至厕池等生产资料和不动产,在卖时是不能随便卖给外姓人的,要由亲及疏地予以告知有关宗族亲朋,并征询他们的意见,总之,宗族至亲有优先权,如至亲不予购买,才可以卖给外人外姓。
(九)挂蟹壳
挂蟹壳是农业生产习俗。农民希望瓜、瓠多结果实,用几只蟹壳缚成一串,挂在瓜瓠的茎上。
(十)帮工吃饭不进屋
帮工吃饭不进屋是流行于饶平县新塘镇南淳村的一种农业生产习俗,该习俗的由来有一个故事:
在农忙的季节,尤其是田地较多的人家,都需要请人帮忙。有一年农忙时节,有一户人家请了十多个人来帮忙,因正值农历十月,日头比较短,帮工的人又多,这户人家的主妇做事又比较慢,所以,丈夫干了半天回来后,发现饭桌上一个菜也没有,很生气,就与妻子大吵了起来,又看到帮工都陆续从田地里回来,坐在凳子上等着吃饭,更加怒火中烧,抡起巴掌就朝妻子的头打去,不料竟将妻子打死了。从那以后,村里的帮工都不再到屋里吃饭,哪怕是刮风下雨,都将饭菜挑到田头来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