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地区的居民,多为中原汉族的后裔,所以,他们的一些传统佳节习俗与中原传统习俗有很多相似之处,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潮汕人是如何过传统佳节的。
(一)重阳节习俗
潮汕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放风筝、“结缘”、拜九皇诞、食咸粥、“圆梦”等有趣的风俗,前两种习俗在很多地方都比较常见,接下来主要讲一讲后几种具有潮汕特色的习俗。
1. “结缘”
“结缘”是潮安一带的重阳节习俗,“结缘”就是将一种叫“油麻员”的糖果,在亲友间互相赠送,潮语“员”与“缘”同音,故此称为“结缘”。“油麻员”是用糯米粉、花生、油麻籽和糖蒸制而成。重阳时节,正是农闲的时候,农民们都会备点自制糕点、糖果走亲访友。
2. 拜九皇诞
在潮汕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古时有兄弟九个人,每个人都有九个头,他们是分掌中国九州的人皇。由于他们都是在九月初九这一天出生的,所以,把这一天称为九皇诞。九月初九早晨,潮安一带的人们就会准备好油麻员、红柿等瓜果,对天膜拜。
3. 食咸粥
在揭阳一带,每到重阳节家家户户都会在晚饭或者午饭食咸粥。咸粥就是以大米为主料,用鱼肉、豆干、葱菜等为佐料,煮熟食用。
4. 仙公“圆梦”
澄海一地的人们将农历九月初九称为“仙公生”,俗称“圣日”。相传,仙公是远古时住在莲花山主峰上的仙翁,在那崇敬神灵年代,先民们把一块形似“仙翁”的山石看作是南极仙翁的化身。因膜拜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就在仙公石的地方建起一座仙公宫,供人祭拜,以祈仙公托梦显圣,指点迷津,即“圆梦”活动。
(二)清明食薄饼和朴籽粿
潮汕人过清明节时必吃薄饼和朴籽粿,几乎家家户户都如此。据说,吃薄饼是从古代寒食节习俗中演变而来的。关于食薄饼的习俗,在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清康熙十四年,郑成功的儿子郑经率兵围攻闽南的漳州城,清军守将黄芳度顽强抵抗,围城数月,饿死了很多百姓,存活的人就用草席裹尸掩埋。后来,清军投降,漳州百姓为悼念死难亲友,特做薄饼状如草席裹尸,以此祭祀亡灵。后来,这个风俗就流传了下来,潮汕人每到清明节都会吃薄饼。
朴籽粿是潮人清明扫墓大都会蒸制的粿品。相传,当年元兵在清明节入侵潮汕地区,杀戮掠夺,无恶不作,百姓被迫逃到山林中,饥不择食,只好采摘朴籽叶、果籽充饥。后人为永记深仇大恨,故有“清明食叶”的民谚,至今潮人依然会在清明节蒸制“朴籽粿”。
(三)元宵节习俗
众所周知,吃元宵、猜灯谜是很多地方的人们庆祝元宵节的方式,不过,在潮汕地区,有一些元宵节习俗很是与众不同。
1. 抢糖桃、糖狮
元宵节前后,在揭阳地区,城里各神庙的香火都非常旺盛,供桌上摆满了用花生、芝麻制成的糖桃和糖狮,不管是谁,都可以到供桌上抢糖桃、糖狮。但要事先许愿,如果今年一切顺顺利利,那么,明年的元宵节就要加倍偿还,所以,供桌上的糖桃、糖狮一年比一年多。
2. 抢鸡肉
元宵夜游神结束后,潮汕有些乡村就开始进行“抢鸡肉”的活动,在揭阳南陇村就有这样的习俗。
人们在路边搭起一个临时的简易高台,由主祭人站在高台上,把一只熟鸡向台前拥挤的人群抛去。台前的人们,特别是年满18岁以上未婚或已婚未生子的青年便一哄而上,争先恐后地去抢,以求得妻、生子。抢到鸡肉的人应该立即撕下一片肉,将剩余的鸡肉再抛向空中,让别人去抢,千万不能太贪心,据说贪心的人当年会非常不顺,如此一来,就形成了抛鸡──接鸡──撕鸡──再抛鸡的热闹场面。
3. 元宵插榕习俗
在潮州的一些地区,尤其是饶平县的农村,每年的元宵节每家每户都会在门楣上插上榕树叶、“毛车”“杜必”、竹筅等植物,传说“插榕健过龙”“插竹筅养肥鸡”“插‘毛车’饲大猪”“插‘杜必’谷仓相叠”。有些妇女还会把两片榕叶插在头上,孩子们则在耳朵上夹一片,以保平安,吉祥如意。
(四)正月初一习俗
农历正月初一称元日,是一年的开始,在这一天,潮汕人会用红盘盛满柑(因为柑大于橘,与“大吉”谐音)、青橄榄及各种糖果。吃过早餐后,大人会领着孩子带上柑到亲友家中拜年。拜年以亲疏顺序上门,所以,潮汕民间有这样一句俗谚:“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除了拜年以外,在潮汕的一些地方还有一些非常有趣的习俗。
1. 送春“木盛”
春“木盛”是潮汕一种民俗用品,是一种竹编礼篮,通常有三四层,有盖子,多成对使用。在初一的这一天,娘家要给出嫁的女儿的婆家送礼,礼物包括大橘、甘蔗、香蕉等十余种,柑作为礼物,多少不限,但一定要偶数。将这些礼物装在一对大春“木盛”里,由出嫁女的兄弟阿舅挑着送去。阿舅来了之后,亲家要宰杀三鸟,热情款待。夫家收到阿舅带来的礼物后,婆婆要提着花篮,托着红盘,把礼物分发给邻居,俗称“下物食”。
2. 抢花生
每年的正月初一下午,饶平县樟溪镇龙潭埔村的人们都会集中在村楼寨广场上,争先恐后地抢从灯棚上抛下来的花生粒。据说谁家抢的花生粒多,谁家当年就能添丁,所以,一些已经结婚还未得子的男子为了得个好彩头,就会积极踊跃地参加这个活动。据说这一活动在当地已经有几百年历史了,每年有男孩出生的家庭都要炒花生上灯棚顶撒花生,而且花生是生熟互掺,并按出生先后,先生的坐灯棚头,后生的坐灯棚尾,大家依序撒花生米。
(五)正月吃“鸡碗”
正月吃“鸡碗”的习俗流传于饶平县县北的三饶山区一带,“鸡碗”,就是取鸡头、鸡尾和两个鸡翅,在圆碗四边摆成“四点金”,鸡脚按首末平放在碗底,其寓意一只大红鸡在桌子上展翅长鸣,迎接来客,大吉大利。请客的时候,八仙桌的四个角端要放上装着豉油的四个碟子,菜式有六个就算是礼数,如多于六个,就应凑成双数。“鸡碗”一定要摆在桌子上方中间,鸡头朝向客人。
此外,正月家里有人出门,不管是外出工作还是读书,都要郑重其事地吃“鸡碗”,预兆新的一年平安如意。
(六)端午节赛龙舟祈子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传统的端午节,端午节的一个传统活动项目就是赛龙舟。赛龙舟是潮汕人喜爱的活动。
划龙船的大都是强壮的男子,能上龙船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如能坐在第一个位置,那就更了不起了,因为潮汕人相信神能保佑坐在那个位置上的人心想事成,所以,很多想生儿子的人都抢着坐那个位置。凡夺得金标者,不仅有奖金,还有一面彩旗,那些婚后没有生儿子的人家,端午节的时候都会争取赛龙舟夺标,将彩旗送给自家,以期盼生个儿子。
送彩标的过程非常隆重,被送彩旗的人要盛装出来迎接龙船队,并煮一锅甜面或糯米粥给划龙舟的人吃,最后还不忘送上一个大红包。
在揭阳大莲、土尾等乡村,端午赛龙舟后,结婚而未生儿子的男人会上前取下很多龙舟胡须带回家,供在“司命公”神位前,以此来祈求早日生下男孩。
(七)中秋节习俗
中秋节,俗称八月半,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那么,你知道潮汕人是如何过中秋节的吗?下面这两个习俗非常有趣。
1. 祭拜伯爷公阿娘
在饶平山区,人们会在中秋节祭拜伯爷公阿娘,粿料月饼盛满盘,红丸盛在碗里,蛋品三牲和红花盛在大瓷盘,将这些供品端上桌后,烧香焚纸,跪下默念伯爷公阿娘就位,保佑一家老小出入平安、吉祥如意。祭拜完毕后,还要到祠堂大孝厅开龛门祭拜祖宗,人们把烹调好的三鸟菜肉八大碗或十大碗和果类一起端上龛前大桌后,燃烛烧香献纸钱,以示纪念。
2. 烧塔习俗
每逢中秋夜,潮汕民间就有烧塔的习俗。塔是由数千块砖按“品”字形垒起来,高达十米,里面塞满了柴火。主持人一声令下,一枚冷烟花小火箭从几十米远的发射架上直奔砖塔,淋满柴油的塔一下子就会燃烧起来,人们欢呼雀跃。传说,元朝汉人抗击统治者胡人的残暴统治,就是在中秋之夜用“烧塔”为信号而纷纷起义的。
在汕头金平区莲塘村,每家每户中秋节都“烧瓦塔”,当地人叫“烧瓦”。潮汕话的“瓦”和“蚁”发音一致,所以,人们认为如果中秋“烧瓦”,家里一整年都不会有蚂蚁。
3. 用“芋头”祭祖
潮汕人在中秋节,会用“芋头”祭祖,因为潮汕话里“胡人”的“胡”与“芋”发音一致,也表达出了潮汕人的爱国情怀。
(八)除夕习俗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最后一天的晚上,在这一天,潮汕人的主要活动有吃年夜饭、守岁、祭祀。
1. 吃年夜饭
潮汕人将除夕吃年夜饭称作围炉或守岁。围炉时桌子中间常常会摆放一个“便炉”的火锅,全家人围坐一起吃饭,团圆吉祥。
2. 守岁
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要慢慢地吃,时间很长,往往会通宵达旦。守岁的习俗,既有对逝去岁月的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春节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3. 祭祀
潮汕人在除夕这一天,会准备很多供品祭祀祖先,供品主要包括三大类,即三牲、粿品、斋菜,潮汕人将准备好的食物祭拜祖先看成是感恩,将分享胙肉等祭品当成是纳福。
(九)过年“压肚腰”
潮汕人过春节有许多习俗,送压岁钱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在汕头、潮州等地将压岁钱称为“压肚腰”,揭阳、汕尾等地则称为“压腰钱”。
过年的时候,长辈会给小孩压岁钱,寓意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都满满实实。古时,压岁钱是用一条红线将铜钱编起来的,寓意“长命百岁”。现在人们喜欢选用连号的新纸钞作为压岁钱给晚辈,有“连连好运、连连高升”之意。
送压岁钱时,会把钱装在一个利市包中,或用一块红纸包着,意为“一本万利”“财源茂盛”,同时还要对孩子说一番勉励和祝福的吉利话。
(十)“施孤”习俗
在中元节,潮汕人有“施孤”的习俗,所谓的“施孤”,就是把食用物品施给无主的孤魂,让他们尽早投胎转生的仪式。实际上,“施孤”并不限于七月十五中元节这一天,整个七月都可择日举行,不过,高潮一般是在七月底孤门即将关闭的时候。
每到此日,潮汕人家家户户都会准备肉、酒、米饭、银纸、楮衣、香烛等祭品,或在自家门口,或集中在路旁野外,跪地持香,四方礼拜,并把香火插在祭品和沟边路旁,以遍济四方孤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