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通远门外不远处,有一条街,名叫天官府。街名为府,自然是很早之前这里有府邸存在了。如果沿着街道往下走,会发现路边有个铭牌,上面写着“郭沫若故居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三厅旧址”,那么这里便是著名诗人郭沫若的旧居了。其实,这都只能算是后话了,天官府之建,乃是明代前期的事情,距今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了。那么天官府的主人是谁呢?他就是明代六朝重臣、巴县人蹇义。
蹇义,本名蹇瑢,世居巴县陵江河(即嘉陵江)畔龙潭大山凤居沱(今重庆市渝北区大竹林附近),洪武十八年(1385年)他进京赶考,中第三甲进士,被授中书舍人一职,此后历仕明太祖、建文帝、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六朝,官至吏部尚书。古代称吏部为天官,所以,蹇义所居之地自然称之为天官府了。
蹇义一生为官谨慎诚实,所以虽经六朝而皇恩不辍。他就任中书舍人,掌书写诰敕、制诏等,经常周旋于太祖朱元璋御前。一次,朱元璋问他秦穆公时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蹇叔是否为其先祖,蹇义以实言相禀不是。朱元璋很高兴,认为他诚实可靠,于是赐名为“义”,并亲笔题下“义”字送给他。因蹇义谨慎忠实,朱元璋对其偏爱尤加,特命蹇义中书舍人任满后不得升迁,继续留任,足见对他的倚重。
朱元璋死后,建文帝即位。因其重用齐泰、黄子澄等人,所以蹇义无甚建树。后来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撵走了建文帝,蹇义主动归附,被任命为左侍郎,后又擢升为吏部尚书,不久又兼任太子詹事。当时太子朱高炽体胖仁厚不似成祖英武,所以父子二人多有龃龉,蹇义负责传递谕旨总能符合双方心意,父子一时相处也颇为和睦,因此蹇义颇受皇帝和太子的爱重。
明仁宗即位后,因其辅佐之功,先加其为少保,后又进少师,赐予敕书和“蹇忠贞”印一枚以示褒扬,一时恩宠无量。明宣宗即位后,对其也颇为信任。宣宗要为仁宗大修陵园,但仁宗此前遗命不得浪费,一时很是犹豫,就询问蹇义。蹇义回复说帝王陵园从简乃是利国利民之事,且遵遗诏乃是大孝。仁宗听后便下旨缩小皇陵规模,一切从简。后来,宣宗见蹇义等臣年老体弱,不忍劳动,于是诏命他们只负责入朝负责咨议,不再负责具体实事,但俸禄职位仍是沿袭旧例。明宣宗宣德七年(1432年),皇帝下诏在北京文明门(即今崇文门前身)外赐丞相府于蹇义,同时在重庆通远门外亦赐府邸,于是这里便叫做天官府了。据说府邸规模极为宏大,所用砖瓦亦是皇帝谕旨在巴县特设砖瓦厂烧制。中堂上还挂有宣宗御笔对联:“祈天永命天官府,与国休戚国老家”。宣宗去世,蹇义斋戒以悼,不久生病去世,享年七十有三。英宗下旨特进其为光禄大夫、太师,谥忠定,并赐葬巴县,其坟墓即今重庆北部新区高新园大竹林镇五云村天官墓。
时移世易,蹇义去世后,其后人代代式微,家族中少有出其右者,于是曾经显赫一时的天官府也不断破损。明末清初时,更有部分建筑被兵火焚毁。此后,不知何年何月,这座府邸彻底倒塌,从此只剩下一条街还叫天官府。抗战时,郭沫若曾领导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在此办公。改革开放后,为纪念郭沫若同志,重庆市政府便将天官府4(后改为8)号院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蹇义一生谨慎,为人质朴正直,当时朝廷上下多有好评。其一生历经六朝,颇受皇家恩宠,因此,他的事迹和传说一直在重庆口耳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