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墙上的“马面”是什么建筑
当你登上西安明城墙,一定会发现一个现象,那便是在高大的墙体外侧,每隔一定距离,就会有一段城墙凸出于墙体外侧。而这样的墙体,被称为马面(或称为敌台、墩台、墙台),而且有长方形和半圆形两种,皆因外观狭长如马面而得名。它的使用其实是为了协防城墙,减除城下死角,并可自上而下从三面攻击敌人,减轻城门的攻防压力。马面其实早在战国时代便被用于城市防御了。
所以,在全国大兴城墙建设的明代,马面的出现,并不足为奇。而且西安作为明代的战略防御要地兼秦王朱樉的册封之城,城墙外侧据记载一共筑有马面98座,各为20米宽,12米长的长方形,马面外侧三面均设有雉堞,左右两侧开有垛口,便于抛掷砖石,放发矢弹,而马面正面的垛墙则不开垛口,并高出左右垛墙二尺,以此来防止城下矢弹。
为了使城墙的防御性能发挥到极致,一般都在马面之上建造敌楼,不仅可以驻兵,还可以利用其外凸高大的特点,瞭望敌情。所以明初时,在马面之上均建有一座歇山式重檐二层敌楼,并囤积军器,加以防守。此外还可以和相邻的马面敌楼相互协助,共同御敌,成为城墙防御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和热兵器时代的迅速发展,城墙慢慢失去了往日的作用,逐渐淡出了防御系统,故而日益被军方毁弃,以致如今全国没有几座保存完整的古城墙了。西安古城墙上的马面在1982年实测时只有91座,后虽修复至93座,但仍比史料记载之98座少了五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