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作为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中华古城,全国八大菜系之一湘菜的发源地,不仅有着令人垂涎欲滴的各种美食,在这些著名的长沙美食背后,更有着深刻的历史内涵,蕴藏着一个又一个传说故事。那么,你知道长沙的八大历史名菜是哪些吗?
◎ 麻辣子鸡
麻辣子鸡是长沙百年老店“玉楼东”的招牌名菜,始创于清朝的同治年间。清末曾国藩之孙、湘乡翰林曾广钩曾来长沙“玉楼东”用膳,留下著名的“麻辣子鸡汤泡肚,令人常忆玉楼东”的诗句。后来,潇湘酒家的厨师对麻辣子鸡的制作方法进行了改进,使得其更增添一层美味,因此,有食客作了一首诗来称赞潇湘酒家的麻辣子鸡口味比“玉楼东”的更胜一筹:外焦里嫩麻辣鸡,色泽金黄味道新,若问酒家何处好,潇湘胜过玉楼东。
◎ 发丝百叶
发丝百叶与红煨牛蹄筋、烩牛脑髓一同被称为“牛中三杰”,源自回民餐馆李合盛,创始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牛中三杰”是湘菜中的一大特色,被誉为“湘菜异苑中别具一格的佳肴”。1938年,著名的文学巨匠郭沫若来到长沙,应邀来到“李合盛”餐馆用餐,他品尝完这里独特的牛肉菜肴后对其赞不绝口,并将此写进了他著名的作品《洪波曲》中。
◎ 酱汁肘子
在清光绪年间,一位叫马明德的商人在长沙马王街开了一家熟肉店,并以自己的名字作为店名,就叫作“马明德堂”。这家店熟肉店有着祖传秘方,主要经营以肘子、卤肉为主的熟食,以“酱汁肘子”“虎皮肘子”“水晶肘子”最为有名,其肘子系列位居当时青石井十大名产“十子”之首。可惜的是,“马明德堂”毁于长沙“文夕大火”,不过万幸的是,他家的祖传酱汁肘子秘方,在此之前已经传给谭奚庭开的“玉楼东”餐馆,得以保存下来。
◎ 组庵鱼翅
民国政府前行政院院长谭延闿居长沙的时候,他最爱吃的就是鱼翅,到了每餐必吃的地步,他的家厨曹敬臣为了能做出更美味的鱼翅,将红煨鱼翅的方法改为鸡肉、五花肉与鱼翅同煨,独创了风味独特的鱼翅新菜谱,深得谭延闿的喜爱。后来,只要他接待宾客,必上此菜。因为谭延闿又有着“组庵先生”的别名,因此这道菜又被人们称作“组庵鱼翅”。
◎ 东安子鸡
相传,在唐玄宗开元年间,有一位客商经过长沙,入夜以后感到十分饥饿,就来到湖南东安县城路边的一家小饭店用餐。当时店里的菜都卖完了,热情的老板娘就杀了自家的童子鸡来招待他。经过老板娘的一双巧手,童子鸡被做成了一道上等的美味,后来,这家店的这道菜名声被传了开去,就连当时的知县也慕名而来,品尝完后知县对其赞不绝口,赐名“东安子鸡”。
◎ 毛氏红烧肉
伟大领袖毛主席最爱红烧肉,这几乎已经是人尽皆知的事了,据记载,毛主席在指挥三大战役时,曾对警卫员李银桥说:“你只要隔三天给我吃一顿红烧肉,我就有精力打败敌人。”主席厨师做的红烧肉深受主席好评,被称作“毛氏红烧肉”,是主席宴上的八大名菜之一,更是湘菜中的一道著名菜肴。
◎ 腊味合蒸
相传,在湖南的一个小镇上,曾有一家小饭馆,店老板名叫刘七。但好景不长,他的店倒闭了,为了躲避欠下的一屁股债务,他只能流落他乡,以乞讨为生。有一天他来到了长沙,正是快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做了许多腌腊制品,有好心人看刘七可怜,就拿了一些腊肉、腊鸡、腊鱼什么的分给了他。刘七将这些材料洗干净,又加入一些事先带在身上的调料,放进一口简单的蒸钵里,蹲在一户大户人家的门口就开始蒸了起来。
此时,这家人正在宴请宾客。他们闻到了刘七烹饪的香气,还以为是有什么菜忘了端出来,就派下人去查看。下人发现了刘七,还以为他偷了自家的食物,拿起他的蒸钵就往家里走。宴席上的一位客人是长沙一家大酒楼的老板,他品尝了刘七的那份腊味,连连称赞,此时刘七为了夺回自己的食物,也冲出阻拦跑进了那户人家家中。这个误会被解释清楚后,酒楼老板对刘七的厨艺十分赞赏,留他在自家的酒楼里当厨师,将此菜命名为“腊味合蒸”,果然名传千里,最终成为了一道著名的湘菜。
◎ 口蘑汤泡肚
这道菜由长沙“玉楼东”首创,后来传遍全国,北京的湖南餐馆马凯餐厅将此菜的名声传到了北京各处,得到了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著名的戏剧研究家许姬传老人吃过这道菜以后,赞不绝口,还留下了一首诗歌:“倚马我惭奏凯歌,试斟不觉醉屠苏,易牙手段湖南味,汤泡肚尖冠首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