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岭古道上有一座半环形的仿古建筑——驿站。驿站是古代为过往的驿使、官员提供休息和换马的场所,也是供文人学士饮酒作诗的地方。但这座驿站却大有来历。宋朝时苏大学士被流放到岭南做官,后来遇上天下大赦继而返回江南,路过这梅岭驿道时,就曾在这驿站里喝过青梅煮的酒,挥笔写下咏梅诗《庾岭红梅》,传为古今佳话。驿站的后面有一个“倒马坑”,是用来掩埋长途跋涉运送货物累死的马匹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是唐朝诗人杜牧写的著名诗句,讽刺了唐明皇宠爱的杨贵妃。因为她喜欢吃岭南荔枝,皇帝就诏令八百里快骑将新鲜的荔枝从岭南飞马传送回长安以博贵妃欢心。而据说岭南荔枝就是经此驿站飞传长安的,所以这里更是成了忧国忧民的文人墨客悼古伤今的极佳去处。现在的驿站则是按照客家的围屋结构重建的,是观赏梅花的好地方,也是风景区里休息、娱乐、购物的主要场所。
古道上有一棵苍郁的参天古树,下面立着的一个石碑上写着“东坡树”。想必是苏东坡过梅关时亲手栽种的。立此碑是为了纪念曾数次经过这里的苏东坡。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被贬惠州,经过梅关时住了三年,62岁时,又被贬到儋州,三年后徽宗继位,才奉诏内迁廉州,他再次经过梅关古道北上,登梅岭,心潮难平,道路两旁遍布客栈饭庄、酒肆茶坊。可是再热闹的场景也无法舒缓他寂寥的心情。据说,他两次在岭南古道旁的茶店里饮茶时都遇到一个老人,并一见如故。老人盛情款待,苏东坡为自己晚年他乡逢知己而深感欣慰。东坡无以为报,就作诗《赠岭上老人》:“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亲栽。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而后来在同样的地方又见面时,喜悦之中再次赋诗一首:“梅花开尽杂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
“梅国”是古代大余的一个美称,“梅国”之称来自于南安太守赵孟适。1268年,即南宋咸淳年间,新太守赵孟适久闻梅岭梅花之名,上任后便到梅岭观赏梅花,此时正赶上腊月,鹅毛大雪、梅花绽放,白雪覆盖的梅岭茫茫一片,分外妖娆。面对此情此景,赵太守当即亲手题写下“梅花国”字匾,后人便把大余简称为“梅国”。在梅岭为数不多的古迹之中,还有一块长2.7米、宽0.6米的石碑,上面书写着四个字“重来梅国”。这块石碑是清朝太平天国运动在大余活动的见证,至今已有一百三十多年的历史。清朝咸丰八年(1858年),太平天国出现“天京事变”,由于上层领导之间相互猜疑引起了大分裂。翼王石达开遭天王洪秀全排挤后,率十万精锐太平军逃离南京回到广东。1863年石达开转战江西,派贤王李士贤强攻大余县城,紧要关头时竟天降大雨,太平军无法穿越章江导致攻城失败。刘胜祥是当时守城的清军将领。第二年,太平军再战大余时,守城清军十分强大,仍然未能攻破,就主动放弃离开。清军守将刘胜祥因阻击太平军有功,被提升为清军总兵,执掌兵权。进京做官几年后,刘胜祥来到大余巡视,故地重游,心情很愉悦,随即叫人拿来笔砚,写下了“重来梅国”四个字。
千百年来,南来北往的达官显宦、文人骚客在梅关留下了许多赞颂梅关的清丽词句和佳作名篇。为了不让这些珍贵的诗词流失,1996年,大余选出其中有代表性的几十首诗,请当代中国书法协会会员书写雕刻成碑,建成了梅关诗碑林。如今驿道两旁建起的“梅岭诗碑林”,是一幅将历代名人的诗作和当代书法家的艺术融为一体的杰作。梅花诗碑园第一首是明代书法家张弼所写的《自题红梅诗》“去年南郡赏元宵,歌舞声中度画桥,烂漫新诗谁记得,红梅云落路遥遥。”张弼是明成化二年的进士,曾在南安府做知府,在江苏太湖畔与朋友赏梅时想到在梅岭赏梅情景,即兴写下这样一首诗。碑林中还有一首是南宋时期著名爱国民族英雄文天祥所写的《南安军》。1278年,文天祥率领义军在广东省的五坡岭抗击元军,由于力量悬殊,文天祥兵败被俘。元军统治者赏识其才学、正气,想引诱他投降,为己所用,于是就把他从广东押往北京。文天祥的家乡就在庐陵(今江西吉安),经过梅岭时,他希望自己能够终埋故里,便从梅岭处开始绝食。然而天不遂人愿,被押解的元兵发现,强行逼他进食。这首诗中的“饥死真我志,梦中行采薇”体现了他的浩然正气。梅关,每一道风景都让八方游客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