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角梳的发展历史
福州角梳产品多为自产自销,稍大规模的通过货郎担帮助推销,大店家则经专门商贩转手销往外地。以前,省外各地仅制木梳,角梳唯福州一枝独秀,所以能在国内各地,如汉口、天津、上海、青岛、台湾等处畅销。国外则销往日本及新加坡、越南等东南亚一带。据说,东南亚橡胶园垦的工人尤其喜爱用福州角梳,有的人每天沐浴梳洗还非有福州角梳不可。角梳业老艺人们都说,这是由于福州角梳梳齿坚韧光滑的缘故。人们用它梳发时,感觉流畅,不刺不痛,还能止痒并产生舒适感。在鼎盛年间,李家的“三发记”还为销售专门作了协商;凡销往日本、中国台湾的用“李祥记”牌号,国内往北线去的用“李发记”牌号,往南一带及东南亚的则用“李厚记”牌号。
1933年,福州“润光厚”角梳店制作的“童牛牌”角梳,出展美国芝加哥百年进步博览会,与福州雨伞、福州脱胎漆器,同获大会最高金牌奖,誉为“福州三宝”。福州角梳业一时名声大振。这一年,福州角梳产量约283万支,产值达123亿元,为历史上产量最高的年份。
福州制梳业十分讲究技术和质量。选择原料时,绝不用杂角、死牛角、大黄角,唯选质地坚实、不易弯裂、不伤皮肤的水牛角,选蹄也只取生性水牛蹄。经锯、开、劈、、凿、流、打坯等工序方制出初坯;又经改、办、复、剔、磨、梳等工序后,制出梳子来;再由技术工人按梳势在角梳上印字,描上人物、山水、飞禽走兽,或再贴上金银箔等,一把角梳才算是制成了。到现代,福州角梳业大上时,本地原料不能满足需要,于是便有专门从事角梳原料供应和承办产品销售的商行应运而生。抗战前,仓山麦园顶的振华商行就是一家,在南台上杭街亦有专门从事角梳业务的店业。这些店业通过中间商人从香港向泰国、越南等地进口水牛角及水牛蹄,再运到福州来出售。
1941年5月,日本侵略军入侵福州,角梳艺人纷纷外逃疏散到各地谋生,留在福州的,有的改行去拉车、打短工,有的则到郊区当了农民……随着同业分散各地,制梳技术难免外传,上海、南京、武汉、长沙、衡阳等地也相继制起角梳。但其质量与造型仍不及福州。留在福州的角梳同行中,有的人也想振作角梳业。他们于1946年2月,联合组织成立了“福州市制梳商业同业公会”,选出王高文为公会理事长,后改选陈天官继任理事长。1947年后,美国的玻璃梳(塑料梳)源源而来,大量倾入中国市场。福州角梳业接连遭受冲击,一蹶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