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桂发祥麻花的创始人:范贵林与范贵材
范贵林,河北省大城县西王香村人,1915年10月9日生于一个贫农家庭。有弟兄三人。大哥13岁时被抓壮丁,此后即无音信;二哥范贵材,范贵林是老三。范家兄弟早年丧父,1924年,家乡大旱,母亲背井离乡,携带11岁的贵材和9岁的贵林逃荒要饭来到天津。
1928年,兄弟两人在河南人李富贵老两口经营的麻花铺当小伙计,地点在东楼村,每天炸完麻花,提篮沿街叫卖。后因李富贵吸鸦片潦倒,买卖关门。
1933年,兄弟二人经人介绍,投奔东楼村刘老八麻花铺当伙计,由于范贵林聪明肯干,手脚勤快,很快就掌握了炸麻花的全面技艺。两年多后,因刘老八吃喝嫖赌,不务正业,将本钱输光,麻花铺也就随着倒闭。
1937年以后,范家兄弟二人,就各挑一摊,独自经营,两人先后娶妻成家,各立门户。范贵林用省吃俭用的钱购买了一间小土房,开了“贵发祥”麻花店。范贵材另立字号,开了“贵发成”麻花店。
在当时,一般的麻花都千篇一律:用两三根白条拧成的叫“绳子头”,用两根白条和一根麻条拧成的叫“花里虎”,用两三根麻条拧成的叫“麻轴”。在竞争中,范贵林独出心裁,反复摸索,在白条麻条中间新增一根含桂花、闽姜、桃仁、瓜条等多种小料的酥馅。麻花白条发艮的难题,也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解决了。有一个下雨天,顾客稀少,面料剩下不少,范贵林为防止面皮发干,就往面料中放了些水,不料,放水太多,面料竟化成糊状,转天,发酵了,他就兑上干面粉加碱和成半发面,想不到炸出的麻花特别酥脆。因此受到启发,以后又经过多次试验、改进,终于总结出一套酵面兑碱,随季节、气候变化而增减的配比方法,使做出的麻花,一年四季保持质量稳定。嗣后,又根据人们的需求,炸制1两、2两、半斤、1斤、2斤重量不同,大小各异的多种规格的麻花。这种异型又具有独特风味的夹馅什锦麻花,口感油润,酥、脆、香、甜,造型美观,久放不绵,因而备受群众欢迎。由于贵发祥的店铺开设在东楼十八街,人们都以“十八街麻花”相称,范贵林的大麻花名声越来越响亮,人们顺口给他起了个“麻花大王”的美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