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树药俗的历史:药不过樟树不灵,药不过樟树不齐

药俗中有云:“药不过樟树不灵,药不过樟树不齐。”樟树药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有一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清朝的顺治帝。

据传,有一次顺治帝龙体欠安,御医诊断后注明用樟树药来诊治,并说只需三服必好。可是抓药太监偷懒,只是就近抓药,并没用樟树药,结果疗效并不显著。御医不解,最后终于从药渣中发现了端倪,他对皇帝说:“樟树炮制的半夏,光亮遗明,好比鱼鳞片。而药渣中的半夏色泽暗淡,厚薄不均,分明是别处炮制的;樟树炮制的白芍,光亮匀称,玲珑剔透,民间用‘白芍上天’来形容,而药渣中的显然不是。”顺治帝听后,传令另一个太监到长安街的樟树药店买药,服后果然痊愈。顺治帝龙颜大悦,当即封樟树药为国药。樟树药从此被视为珍品,身价涨了上百倍。

可以说,顺治帝是樟树药的伯乐。不过,倘若自身不是货真价实的灵丹妙药,就算有伯乐光顾,一切也是徒劳。从自身品质上来说,樟树药绝对无可挑剔。樟树药工遵循古训但又灵活变通,不管是药材的鉴别、选取、切制、炮制,还是储藏、煎服,都有独到的秘法。其中最为人所称道的,是药材的切制和炮制,从上面故事里御医所讲的话中,就可见一斑。

所谓药材的切制,指的是依照药材质地,把其加工成片、段、块、丝等各式各样的药片。樟树人对切制药片的“刀功”极其看重,他们对每个店铺中刀工最高超之人有一个特定称谓——“头刀”。“头刀”所切制的药片异常精美,说是工艺品一点儿都不为过。人们常用下面几句话来描述:“白芍飞上天,茯苓不见边。川芎蝴蝶双飞片,麦冬三刀成勺片。”

炮制药材,是樟树最有特点的传统工艺。樟树人对药材进行炮制,主要有三种方法,分别叫做水制、火制和水火共制,而最常用的是火制,早就有“逢子必炒,药香溢街”的说法。樟树炮制的饮片色、香、形、味、效皆佳;樟树加工的成药,门类齐全,疗效显著。由于樟树中药炮制加工技艺一流,全国各地的药商都把道地药材运至樟树进行炮制加工,然后再进行销售。于是,药俗中便有了“药不过樟树不灵,药不过樟树不齐”一说。

正是由于在药业生产过程中遵循古训、精益求精,才使樟树形成了独一无二的药材生产风俗,生产出的药材水准极高,赢得了“药都”的美誉。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2924.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