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丰花灯的特点:扎根乡野,独具特色
江西修水县全丰镇位于赣鄂交界,面积为101平方千米,是群山环绕的边陲小镇。在几千年繁衍生息的过程中,全丰镇的山民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汉族民间曲艺形式——全丰花灯。全丰镇有20余支花灯队,锣鼓、服装、道具,设备齐全;吹拉弹唱各种技艺,无所不精。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以其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让人啧啧称奇。
历史上,全丰花灯与太公戏齐名。太公戏被誉为“上半本戏”,而全丰花灯则被称为“下半本戏”,各具特色。全丰花灯在表演形式上,不仅区别于“上半本戏”,而且与外地的民歌小曲也截然不同。全丰花灯是一种介于灯、戏、舞之间的艺术表演活动,热闹、活泼、真实,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开场内容多为即兴表演,说唱均用地道的全丰土话,如“要我讲白就讲白,讲得白来听不得”。等到正式表演时,云锣、锣、小鼓、钹等打击乐器齐奏,唱腔中合以胡琴、笛子、唢呐托腔。
全丰花灯唱词里的衬词、衬字、衬语甚多,几乎每一句都会出现啦、啊、吧、嘞、哟、喔、喂等衬字。除了这些常见的衬字之外,在《下南京》、《十带》等曲目中,还有“荷呀荷花屯”或“荷花哩哟”等,它们为灯调润腔着色,渲染曲情,更显花灯特色。
全丰花灯将“灯”和“戏”紧密结合在一起,观看时让人感觉“灯中有戏,戏中有灯”。花灯的曲调,唱的是“灯歌”,一曲一目,曲调名即曲目名,专曲专用。每个曲目都有简单的情节。把这些单篇的曲目进行连场演出,就形成了一幕完整的故事。花灯曲目内容大都扎根于乡土生活,有咏花吟春的《十月莲》、《十个月逢春花》、《十二个月采花》;有祝福纳吉的《接状元》、《十月怀胎》;有描述出外经商的《南京》、《带货》;有与劳动生产相关的《太阳一出照山崖》;有谈情说爱的《拜新年》、《打戒箍》、《十个月摘花等郎来》;有赞颂夫妻情义的《劝夫》、《下麻城》等。
全丰花灯不只是灯戏的表演,更是一种历史,一种文化的“表情符号”。近年来,伴随着打工潮流的涌现,农村青壮劳力大量外出,玩灯人渐渐显出老龄化的趋势。另外,面临着电视、网络等新娱乐方式的冲击,花灯这种来自乡村的民间艺术,正在逐渐地疏离自己的根源,远离农村人的视野,有许多玩灯的老人担心后继无人。目前,全丰的有关部门正在对全丰花灯这种民间艺术形式进行保护。希望全丰花灯这朵民间艺术奇葩,在艺苑中永不凋谢,并散发出其特有的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