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第一村流坑村 :典型的聚居文化

两宋时期,流坑村由于受到吉州(庐陵文化圈)和抚州(临川文化圈)的叠加影响,形成了两大文化圈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再加上古代江西地处吴头楚尾,各时期均有文化遗存,又逐渐成为中原文化与吴、越、楚文化的交会地。经过千百年的发展与演变,经过多重文化圈的浸淫与融合,流坑村在建筑、宗教、语言、民俗等方面均表现出赣江流域极为典型的聚居文化。

流坑村现有五六百栋各类房屋,保存着明清古建筑及遗址计260余处,包括民居、书屋、牌坊、宗祠、庙宇、水井、风雨亭、码头、古桥、古墓葬、古塔遗址等。这些明清建筑大多 为青砖灰瓦马头墙,再辅以南方各省精妙的木雕、砖雕、石刻及彩画、墨绘等技艺,愈显得古韵悠然,风格浓郁。在那些数以百计的屋宇祠堂里,悬挂或铭刻着六七百处匾额与题榜等,或表露主人身世,或彰显家族荣耀,体现出此地曾经尊奉儒家、崇尚科举的思想。据统计,流坑村的古建筑群落大约有7万平方米,具有保存较好、组群完整、街巷风貌传统的特点,集中展示了江西赣式民居的典型风格。

流坑村世代均为董氏汉族,本村居民大多使用乐安县汉语方言。后来由于历史上多次发生战乱,不断有北方的移民路经此处,客家话与土话交流并汇,渐渐形成了以赣语为主、夹杂多种客家方言的多元化语系。在宗教方面,流坑村一带也表现出多种杂神信仰,比如土地神、何杨神、玄武大帝与外来的天主教等。在民俗方面,流坑村一带除了兴办赶集、唱戏、祭祀等传统活动以外,还流传着古老的傩舞玩嬉与水陆大会村等不同规模的庆典活动。

20世纪末,国内多位考古专家来此考察,认为流坑村是“我国文物保护、历史文化地区保护的一个重要发现”,同时为其冠名“千古第一村”。在2001年至2003年间,这座古老的村落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2915.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