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跳墙名字的由来与传说
佛跳墙作为福建闽菜之首,又名“满坛香”“福寿全”,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道菜的用料可谓是水陆兼备,制作手法也相当独特。后来“佛跳墙”成了这道菜真正的名字,名扬中外。
关于佛跳墙的传说有多达三种版本。
第一种说的是清朝末年,福州一位官员设家宴宴请布政司周莲。他的夫人是绍兴人,为招待周莲,夫人亲自下厨,做了一道名为“福寿全”的菜。里面有鸡、鸭、肉和几种海鲜,而后一起放在绍兴酒的酒坛中煨制而成。周莲尝过后大加赞赏,他还让衙厨来到府上跟其夫人拜师学艺。后来这位名叫郑春发的衙厨离开后,自己凑钱开始经营这家聚春园菜馆。而“福寿全”便成了菜馆的主打菜式。因为这道菜用福建话发音跟“佛跳墙”极为相似,所以人们渐渐地就用“佛跳墙”来称呼这道菜了。
第二种是说按照福建风俗,新媳妇进家门三天后就要亲自下厨一展厨艺,侍奉公婆,博取好感。曾有一位富家女,自小娇生惯养,不懂厨事,临出嫁前苦不堪言。她的母亲便将家里的山珍海味都拿出来做成各种菜式让她牢记。谁知这位小姐刚嫁过去就把母亲教的全都忘记了,情急之下她把所有的菜全部都放进一个绍兴酒的酒坛当中,盖上荷叶,放在灶上煮。没想到第二天香味四溢,全家上下都不由得感叹新媳妇的厨艺,大家都称赞这道好菜。
第三种是说曾经有一群乞丐,他们每天都提着陶钵瓦罐四处乞讨,他们把要来的残羹冷炙都放在一个坛子里一起煮,煮不多时就闻到一阵奇香。连附近有个和尚,闻了味道后都禁不住诱惑,跳出墙来,大快朵颐。这个传说还有诗为证:“酝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
佛跳墙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几十种材料混于一坛而后用火煨制,材料间互相保持着自己独特的味道,又存有共同的荤味。尝在口中,荤香浓郁,荤而不腻,口感柔润。有补气养血、防治虚寒、清肺润肠等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