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名片:拜帖或名帖
中国古代的名片称为拜帖或名帖。
旧时把访问别人时为恭敬起见而投递的柬帖称为拜帖。
名帖,始于汉代,最早是用削平的木条写上姓名、里居。
两汉叫做“谒”,汉末称为“刺”。
后把木制的名帖改用纸制,称为“名纸”。
六朝时简称为“名”,唐代叫做“门状”。
宋代还别称“手刺”、“门刺”。明清时期曾叫做“寸褚”、“红单”。据清代赵翼考证,西汉时没有纸,削竹木为刺,上书名姓,叫做“名刺”。
后来还用大红绒线在织锦上绣字为“名片”。
拜帖或名帖根据所拜的人的身份不同、不同的场合而有许多种类,拜访者要根据与被拜访者的关系,在拜帖或名帖后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