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早期的瓷器都被称为“青瓷”?

为什么早期的瓷器都被称为“青瓷”?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回顾中国早期瓷器,在唐以前,大多以青瓷为主。所谓青瓷,是因在胚体表面敷有一层透明或半透明的青色釉而得名。然而,当我们细数这些早期瓷器会发现,所谓的“青瓷”并非都是青色的,它们中除了有淡淡的青色釉瓷,还有灰绿、青黄甚至土黄色釉瓷,为什么古人将这些色彩各异的瓷器都称为“青瓷”呢?如果仅仅是因为瓷器大都呈现出绿色的倾向,那这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为什么早期瓷器的釉色都会统一呈现出青色而非其他颜色呢?

自古以来,瓷器的产生一直被人们形容为土与火的艺术。当看似平凡的泥土经过炉火的煅烧,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却是精美华丽且极具观赏性的工艺品,这着实让人惊叹不已,而创造了这一奇迹的正是中国古代智慧的劳动人民。商代早期,先民们用当地盛产的瓷石作坯,炼制成胎土,制作成素面的瓷胎,再用石英、长石、硼砂、黏土等原料制成釉料,他们将这种类似玻璃质地的釉料灌浇在胎体表面,再入窑经过1200多摄氏度的高温耐心烧制。由于当时选料并不精,工艺也比较简陋,所以烧制出来的釉陶釉层厚薄不均,颜色也大都不尽相同。古时劳作的人们对颜色的些微区别划分并不是很细,于是简单地将这些早期制作的瓷器都统称为“青瓷”,而造成这些瓷器拥有青绿釉色的原因则来源于大自然的魔力。我们知道,地球上蕴藏最丰富的矿物元素之一就是铁,一般的岩石和土壤里都含有铁的氧化物。古人在烧制瓷器时由于技术有限,无法控制原料中铁元素的含量,这才导致了烧造出来的瓷器呈现出深浅不一的青色。

历史的发展总是推动着技术的前进。随着制瓷工艺的改进和提高,人们对釉色烧制的掌握越发纯熟:不仅掌握了对瓷土中铁含量的控制;而且发现了将不同金属氧化物加入釉料而产生出千变万化的釉色,衍生出更多种类的瓷器。从普通的生活用具发展为具有观赏价值的艺术品,陶瓷的烧造工艺演化为我们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赋予它的独特艺术魅力。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4748.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