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奉天落子有着怎样的兴衰历史?

奉天落子,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初到40年代末的沈阳。它是莲花落子、唐山落子、民间小戏等传出关外,而在东北地区形成的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戏曲,因沈阳在当时被称作“奉天”,又是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人们便称这时的落子为“奉天落子”。

落子戏又称“蹦蹦戏”,河北一带的落子戏其后演进为评剧,而传入东北的落子戏在不断融合了东北民歌和东北小调等特点,并与本地的语言、习俗相结合后,形成了具有典型东北特点的“奉天落子”,其唱腔后来也被评剧等吸收。

1919年,当时的落子戏班参加了奉天地区的赈灾义演,并为张作霖岳母演出祝寿,从此登上大雅之堂。民国时期,沈阳的北市场开了第一家专营落子戏的大观茶园,为奉天落子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奉天落子的形成,将评剧的发展推到了鼎盛阶段。奉天落子不同于关内各地的落子戏,也与当代评剧不同,它具有很强的地域性、通俗性和民族性。其唱腔粗犷豪迈、高亢嘹亮,其节奏明快、干净利落,版式丰富多样,既复杂又灵活。 奉天落子的演员在表演时铿锵有力,唱腔激昂高亢,代表了当年辽沈地区的文化形象,令人过目难忘。

奉天落子的角色行当以女旦为主,具体分为正旦、闺门旦、花旦、老旦、彩旦等,在当时涌现出了众多的名旦和表演流派。如花莲舫、筱桂花、金开芳、李金顺等都是当时奉天落子的“名角”。其著名剧目有《马寡妇开店》、《花为媒》、《昭君出塞》等,深受观众的欢迎。

“奉天落子”曾在各剧种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全盛时的奉天落子甚至比京剧还要火。1929年,奉天落子第一次进京演出就深受北京百姓的喜爱,其后又不断传播到华北及南方各地。“九一八”事变之后,大批奉天落子艺人流落到北京、上海等地,奉天落子开始风靡各地,其受欢迎程度甚至几乎压倒其他一众戏曲。每当奉天落子和京剧、梆子等同时演出时,它都曾是整场演出的压轴戏,各大茶楼都争相上演奉天落子,其演出费往往也超过其他戏种。据《评剧简史》中的记载:“奉天落子在上海演出,把上海人弄得像‘疯魔’一般。”

奉天落子以其通俗易懂、内容新颖、贴近百姓生活的艺术特点,不仅在评剧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更是我国地方戏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解放后,奉天落子逐渐被评剧融合和取代,其对评剧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过,老戏曲就像老古董一样,不论年代多么久远都值得人们去深入挖掘和研究,更值得人们去珍惜和传承。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4713.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