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姓氏一般由1至3个汉字组成,少数也有4个汉字的。1870年,为了征兵、征税、制作户籍等的需要,统治者下令颁布了《平民苗字容许令》,允许那些之前不准拥有姓氏的平民在内的所有日本人拥有姓氏。不过,已经习惯了有名无姓的日本民众似乎对此并不怎么感兴趣,致使创立姓氏的工作未能顺利进行下去。此后,明治天皇于1875年又颁布了《平民苗字必称令》的法令,法令中明文规定所有的日本人必须使用姓氏,否则视为违法。
有数据表明,现如今日本人的姓氏大约有11万之多,但最为常见的就有400多个。在日语中,“苗字”是中文“姓氏”之意。日语中也有“姓氏”一词,不过它是指氏族,包括源氏、平氏、藤原氏以及已经没落的橘氏,这些都是以前曾经政权在握的氏族。
在日本,成家后的女性会改用丈夫的姓氏。这不是什么风俗,而是由法律决定的。日本的法律中,规定了禁止夫妻别姓。不过也有特例——入赘的女婿,即中国所说的倒插门,男方须改为女方的姓氏。
在日本,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事,就是所有人都有姓,唯独天皇没有。在古代,天皇被认为是天神的后代,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神圣不可侵犯,至于有姓没姓,就无所谓了。在天皇的光环下,皇后和天皇的子女也都成为了无姓人士。不过,如果天皇的女儿长大出嫁以后,想要有姓的话,可以姓丈夫的姓。日本天皇一般都叫作什么什么仁,比如明治维新时期的天皇叫睦仁,二战时期的天皇叫裕仁。
据非官方数据统计,日本居民现在所使用的所有姓氏中,大约超过90%是从明治维新之后才开始使用的。但是,这只能作为一个参考性的数据,并不具备权威性。
3.日本人的姓氏具有怎样的历史?
古时候,日本人全都是无姓之人,只有名字,没有姓。后来,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尤其是日本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位于社会阶层顶端的统治阶级中开始出现了氏和姓。所谓氏,其实从本质上讲,就是日本的一种政治组织。而且每个氏都有自己特有的名称,这个名称就叫作氏名。
氏名主要是依据该氏族在朝廷中职务的名称或者是该氏族居住的地方管辖的地方来命名的。举个例子,在朝廷中主管祭祀的部门叫忌部,管理忌部的氏族便称为忌部氏,而出云氏、近江氏则是统治出云、近江地方的氏族。
日本古代的“姓”是赐予氏的一个称号,用来表示该氏的社会政治地位。当时的姓有将近几十种,它和爵位很相似,也是世袭制。各个姓氏之间同样是等级分明。比如,臣、连、君、直等。除了氏、姓,在公元九、十世纪时还出现了一种新的称号,叫作苗字。苗是苗裔、分支的意思。如果一个家族从氏族本家分离出去,那么他的新姓就被称作苗字。简单来说,古代日本人的姓包含了氏、姓、苗字。它们各自都具有不同的意义。
一个古代贵族的姓名要是写出来可不容易,如同小学生上课时的感觉——好长啊!如“藤原朝臣九条兼实”,藤原是氏名,朝臣是姓,九条是苗字,兼实是名。后来,新的苗字大量增加,氏、姓、苗字逐渐合为一体,统称为苗字。在今天的日文中,苗字就是姓。
氏、姓和苗字还有一个作用,即象征着权势。因此,在当时,名字前加上这些称号的人也代表一种只有统治阶级才能有的特权。
在11到16岁时,日本古代的武士都会举行成年仪式。此时,他们穿的衣服就跟之前的不一样了,发型也要换,这种习俗被称为元服。在这之前他们也有童名,但元服之后他们会起一个正式名,比如景虎,并继承家庭的姓,比如长尾,之后再起一个非正式名,比如平三郎,简称平三,全名合称为长尾平三景虎。又如织田信长,童名为吉法师,元服之后叫作织田三郎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