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智凤是怎么开凿重庆大足石刻的
大足石刻是世界八大石窟之一,全国5A级旅游风景区,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境内,它以佛教题材为主,融合了儒、道的造像,其石刻群有75处,共计5万余尊石刻造像,为中国晚期石窟造像艺术的典范。大足石刻开凿时间从公元9世纪一直到13世纪长达四百年,其间尤为著称的是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间(1174—1252年),由大足僧人赵智凤主持修造的近万尊佛像。那么,一个和尚是如何纠集各方力量来实施这一庞大工程的呢?
赵智凤本名赵智宗,他生于大足县米粮里沙溪,其时正值南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其父赵延富为石匠但不幸在智宗幼年亡故,只剩母子二人相依为命。智宗5岁时,母亲身患重病,家中无钱延医救治。有算命先生说只有让智宗皈依佛门,才可让其母病愈。于是,智宗以幼稚之躯独自前往当地的古佛寺,想许身佛门来救治母亲。庙内住持为其孝心感动,不仅亲自下山为其母治病,还拿出银两救济他们。赵智宗为报答住持,于是志愿出家,起法号为智凤。从此,赵智凤便跟随古佛寺住持读书识字,打坐参禅。学佛十一年后,老住持欲将住持一位传授予他,不想却被他拒绝。他认为佛门广大,还需云游四方来通彻佛理。此后,他在成都大轮寺受教学习密宗,学成之后,他便回到故乡。不想,此时古寺已被暴雨冲塌,老住持也被压死,其余僧众无家可归,也四处逃散。于是,他便萌生了重建大寺庙的想法。
当时,大足佛像石刻已经小有气候,县内也广有寺院,到处都是礼佛诵忏之声,且石刻匠人、雕塑艺人也多有聚集,因此,赵智凤便四处化缘,想要广刻佛像。经过艰苦的劝说和慰勉,附近州府的富豪纷纷捐出钱财帮助赵智凤修造佛像,而且当地的寨主黄木顺还专门开辟出一块地方,任其自由修造。
修造佛像重在普度佛法,劝善济世,因此赵智凤在修造时特别注意结合民间教义,将儒、释、道三家教义合而为一,以促进佛法在当地的传扬。比如,大足石刻西南处有座石篆山石窟,其并列3窟分别有“三身佛像”“孔子及时哲人像”“老君像”,这在宋朝以前的石刻中是绝无仅有的。而在大足妙高山石窟中,有一佛龛,其中释迦牟尼居于正中,左侧为道教老君,右侧则为孔子。三教的开创者同居一处,这也是赵智凤首创。此外,赵智凤还创造性地使用连环画的方式,将佛经中的故事以连续画面展现,便于目不识丁的普通民众理解,可以说,为了普及佛法,赵智凤倾尽了心血。
赵智凤从20余岁祈愿修建石刻,到90岁圆寂,一生近70年的时间都献给了大足石刻。尽管后来蒙古入侵,大足石刻渐趋没落,但其对佛法的普及和弘扬,其一生矢志向佛的精神都值得我们怀念和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