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西安户县灯影戏的特点与来历
皮影戏,西安户县人称“灯影戏”,它很早已普及到全国各地。西安地区作为这一戏剧形式的发源地,郊县农村更是广泛流行。民间歌谣说:“看了灯影戏,两口子不着气。”说明灯影戏在群众中有着广泛和深厚的基础。
灯影戏,是利用光线的照射和绘画雕刻工艺的巧妙结合而发明创造的一种用影子表演故事内容的独特民间艺术形式。道具简单,携带方便,不论山区平原、村镇场院,“一张桌子几页板,撑起亮子(影布)就能演”。音乐细腻,唱腔幽雅,能演唱许多悲欢离合的故事。据说这一演唱形式是由说唱艺术发展而来。演员起初只需三五人,一人操纵皮影(耍签),并包唱生丑净旦各腔,余为乐器伴奏。灯影戏,有它自己的剧本、唱腔和音乐。它没有受过宫廷的影响,因此,始终保持着质朴自然,富于村野气息的民间情调。户县孙姑村“油客家的碗碗腔”,就是从主奏乐器——月琴、“灯头”和一副名曰“呆呆子”的枣木板发展而来。清代后期才吸收了秦腔中的二胡、板胡和打击乐。不用说,它的唱腔自有独到之处。
民国时的户县小戏班,多是木偶、皮影一套班。白天开木偶,晚上把亮子布置起来又演灯影戏,且多以秦腔取代“老腔土调”,以致某些可贵的遗产不免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