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西安户县木偶戏的特点与来历

陕西西安户县木偶戏的特点与来历

至新中国成立前,西安户县的木偶戏班约有20余个,活跃在渭河两岸。其中影响大的要数宋村何耀先家的炉客头班、二班,北街武家的“死娃腿”家戏,还有柿园王三家戏、西宋村合乐社、杨家滩的同艺社、谭家滩的同乐社等,艺人达二三百人。

木偶戏的表演形式种类很多。现流行全国的有提线木偶、布袋木偶和杖头木偶三种。陕西省除了渭华一带的线胡以外,多属杖头木偶。

杖头木偶因手杆装置不同,又分为内操纵和外操纵两种。前者的手杖装在衣服里,体态近似真人,后者的手杖露在衣服外边。户县的木偶属于前者,轻便灵活,变化多端,极富情趣,深得群众喜爱。

木偶小戏,也是综合性艺术,它将造型、雕刻、音乐、舞蹈、灯光、文学剧本和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融成一体,既具想象能力,也富浪漫色彩。为演、唱、奏各种专长的艺术家提供了广阔的艺术天地。一台好戏,要全班演职人员的互相配合,在技术上必须精益求精。操纵表演木偶,是一项高超的艺术,非经严格系统的训练,不能胜任。好的耍手不但要了解戏本中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而且要体会人物的性格、内心活动,只有体察入微,才能表演得活灵活现,生动感人,富有艺术生命。

哪里唱戏,哪里就热闹起来了,乡民竞相前往,挤得熙熙攘攘。风味小吃、瓜桃梨枣的叫卖者,也蜂拥而至,显得十分热闹。特别是演对台戏,一个广场,两个戏班,争奇斗胜,均以最好的演员,开拿手好戏,吸引观众。你唱《长坂坡》,我就唱《火烧连营》;你演“葫芦峪”,我就演“三气周瑜”,你开“早一本”,我就“一天不落台”。有时还搬兵调将,组织力量。常常是笑声阵阵,掌声雷动,有时鞭炮连天,挂彩披红。这些场面和趣事,往往给群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3132.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