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崧集邮的故事:妇产科专家林崧的集邮生活

林崧集邮的故事:妇产科专家林崧的集邮生活

林崧在致力于医务工作之余,以集邮为乐事,集邮成为他全部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集邮是个多元交叉的科学。从表象上看仅是文化活动、收藏活动,实际上它又是经济、政治、艺术活动。没有渊博的知识,没有崇高的境界,没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绝难搞出成就。从集邮活动中更能反映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和智慧,有些人之所以自叹不如,不仅仅是囊中羞涩,缺乏财力的原因,更主要的是境界、文化素养和对集邮的史学意义的认识达不到林先生那样的水平,缺乏志存高远的抱负和襟怀。

林崧的集邮生活是从1936年开始的。他的集邮生涯,几乎是与他的妇产科学术活动同步开始的。当年,他随同老师谢和平教授出国考察,他们乘坐的是一艘货轮,沿途每逢停泊在一个港口,谢老师总是利用别人上岸游玩时间独自去搜集邮票。林崧在无形中受到了感染,于是也跟着买,从那时起,便对这方寸大小的纸片产生了兴趣,从此开始了他长达60多年的集邮活动。对他而言,当然医学早于邮学。以他那样丰富扎实的科学文化底蕴,以他那么严格认真的处世为人,一旦有了什么新的追求,正可谓气脉相通、借鉴有门。集邮有幸得他厚爱,他也就很自然地成为一名出色的集邮专家了。

刚开始集邮时,林崧搜集的范围非常广,除了搜集外国的邮票以外,对国内各个时期的邮票也都广泛搜集。他买下的第一套邮票是德国希特勒执政时期在德国举行的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纪念邮票。和许多集邮者走过的道路一样,开始的时候颇带盲目性,广收博采,并不知道怎样集邮。因此,最初不分什么国别,也不分邮票的新旧,只泛泛搜集一般的邮票,而没有主题。但这也有一定的好处,使他所搜集的邮票中有不少成了稀世珍品。在“协和”任教期间,每逢周日必到东安市场选购邮品。与沙伯泉、杨永福、韦诚起、黑玉珍等北平邮商,往来密切。

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人劫夺了协和医院,林崧不愿为日伪效劳,举家迁到天津。此时天津的集邮热潮,仅次于上海,劝业场内的几家邮票社,已成为集邮家们聚会的场所,而且每周还在会芳楼进行聚餐活动。不久林崧在天津结识了著名集邮家范兰如、陆逵九、李信甫等人,邮事交往频繁,有时约上一二知己在其寓所彻夜谈邮。这使得刚入此道的他所集邮品也产生了质的飞跃。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集邮水平不断提高,他逐渐认识到集邮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邮票种类之多,真好像是汪洋大海,范围太广,品种太多,任何一个集邮爱好者都不可能把全世界的邮票搜集全了。似此种收藏实在力所不及,且不说财力不及,就是精力也是望尘莫及。于是,他经过思考,就把集邮的范围逐渐缩小,专搜集我国和几个大国的邮票。后来,又放弃了搜集外国的邮票,只搜集我们国家的。以后又发展到只集专题的邮票。

天津的一些邮商,如雷润生、樊文炳、韦崇福、杨启亮等,对林教授从事集邮出力不小。有几部水准较高的中国清代票邮集和一些清代、民国早期的试模票、样票及珍贵变体票,大多是这几个人供给的。其中包括目前国内仅有的一枚红印花小四分复盖,堪称珍罕。

这一时期他的藏品有大龙3分银无齿样票、万寿再版,小龙加大字短距(北海票)、红印花当5元票,蟠龙有水印加“SPECIMEN”,光复、共和各种样票册,北京老版黄20元以及包括限新省贴用在内的各版帆船票加“SPECIMEN”等,废模和未采纳的原图有:飞鸽、跃鲤、飞雁母模样票,白纸坊图五元母模试印票。“中国联省”五角试模试色票,农获图大型黑样票,未采用的帆船黑样票,白纸坊雕成而未采用的孙中山像、陈英士(其美)像和已采用的谭延闿像母模图样等。这些藏品既有品位,又有质地,令行家对他刮目相看。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3042.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