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刻砖刘的来历:刻砖艺术家刘凤鸣
天津有一位刻砖艺术家叫刘凤鸣。刘凤鸣,天津人,回族,生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据说刘凤鸣的刻砖艺术师承于外祖父马顺清和舅父马少清。
刘凤鸣小时候常去姥姥家,耳濡目染,也对刻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开始学习刻砖时,是用土和泥做成长方形或方形砖一样大小的泥块,在上面练习雕刻。他这个人悟性好,看到母亲衣服大袖上绣花,或刻有山水、人物、花鸟鱼虫的其他物件,便以此为样板,模仿着雕刻。他从15岁起才正式向外祖父马顺清学艺,以后又学艺于舅父马少清门下,直到28岁才独立创作,出来应活。有一次,他在搬运别人已经刻好的花砖时,一不小心摔破了一块,转天就是竣工的日期,工头很着急,非让他赔一块,他一口应承下来。他找了一间空屋,叮叮当当刻了一块花砖,工头一看,比摔破的那块还好还细,禁不住竖起大拇指来。
刘凤鸣善于观察事物,对于建筑上的油漆彩画,寺院坟墓上的碑石雕刻,以及楼台殿阁上的花样,他都用心揣摩,日久天长,脑子里记下许多画稿的印象。他除了继承马少清的“粘砖法”之外,在创作实践中还创造了“堆砖法”。他所刻的《九狮图》就是运用堆砖法刻出来的。于是“刻砖刘”之名,逐渐传遍天津卫。
“刻砖刘”早年的刻砖作品有《全家欢乐》《龙凤呈祥》《常年富贵》《十鹤十鹿》《扶苏花篮》等,早已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新中国成立后,他创作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和《毛主席在农民运动讲习所》等优秀作品,尤其令人称绝。
“刻砖刘”的刻砖艺术经过多年发展,已不仅仅是砖面上做平面雕和浅浮雕,而是做半圆雕或者透雕,这种技法难度大,层次多,立体感强。他的这一绝技,可以与“泥人张”的泥人、“风筝魏”的风筝、杨柳青的年画,并称天津近代四大民间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