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挂喜神的民俗从何而来

除夕挂喜神的民俗从何而来

宋代以后,人们奉祖宗画像为喜神。在除夕时,子孙为了感念先人的勤奋开拓精神,祈求祖宗的永恒保佑,就会请出祖先的画像,然后祭祀跪拜。于是,新旧年份交替的除夕夜就有了“挂喜神”这一习俗。

每逢除夕夜,苏州家家户户都会悬挂祖先的画像,以香烛果品茶点供奉,然后全家老小依次向祖先画像行礼。清代的顾禄在《清嘉录·正月·挂喜神》中就详细记载了“挂喜神”的风俗,云:“比户悬挂祖先画像,具香蜡茶果粉丸糍糕,肃衣冠,率妻孥以次拜。或三日、五日、十日,上元夜始祭而收者。”

清人蔡云在《吴百绝》里歌咏道:“有几人家挂喜神,匆匆拜节趁清晨。冬肥年瘦生分别,尚袭姬家建子春。”诗里面就点出了挂喜神的习俗。

“挂喜神”的习俗在各地也不一样。安徽省黄山地区认为腊月二十四是祖宗“下驾”之日,各家都提前数日收拾正厅,洒扫清洁,从全家最高处的阁楼将祖宗喜神请出,一幅幅挂起来。正厅悬挂着红纱宫灯,下铺红毯,供桌和座椅上一律系上红色帷幕,案上红烛高烧,朱盘高供,真个喜气洋洋。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2763.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