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
保安族的婚姻,在旧时代一般盛行早婚,男十七岁,女十五岁即可成婚;婚姻多由父母包办、媒人说合。现在早婚状况已有很大改变,但媒人说亲的传统做法仍然保留。保安人的婚礼大都选在“主麻日”(即星期五,按伊斯兰教的说法,这一天是吉祥之日)举行。
是日,新郎的亲朋好友数十人组成迎亲队(其中有女性二位),同新郎一道披红挂彩,骑马前往女家,参加结婚祝福仪式。阿訇念完“尼卡哈”(阿拉伯语结合之意)词后,新郎的迎亲人要向在场的人撤核桃、红枣。“核桃”的谐音为“和头”,取和睦相好,白头到老之意;红枣的颜色本身就是喜事临门,“枣子”的谐音还有“早得贵子”之意。同时,新郎还要给女家的小孩“奴古目哈”钱(保安语“规程钱”之意)。
接着,女家的亲朋和村上的年轻人将前来迎亲的客人逐一拉到庭院中,用锅黑涂成花脸,表示祝贺。事后,女方的部分青年还要随男方迎亲队到男家,给新郎父亲的脸涂锅黑,并抬回女家(保安人称之为“抬公公”),坐于院中。两亲家见面同安之后,新郎的父亲随即顺手拿起桌旁事先准备好的鞭杆,向新娘的父亲责备抽打二十下,离开女家返回。这时,新娘才由自己的送亲队伍送往男家完婚。新娘离家时,要向后抛撤“五色粮”(麦、豆类、玉米、茶叶等),以示将幸福留给父母,报答养育之恩。
新娘到达男家门口时,男家的亲朋好友截住马头不让进门。这时女方的送亲队伍一分为二,一部分人开路,一部分人保护新娘冲进新房。此时,新郎要站在房顶上放鞭炮,门前房后鞭炮齐鸣,以示消灾除邪,吉祥如意。新婚之夜,村里的年轻人聚集在庭院里唱“筵席曲”,由两人领头唱,众人和之。歌词大意是向新郎、新娘祝福。有的还伴有简单的舞蹈动作。歌声此起彼落,有问有答,娓娓动听。新娘过门后,三天不吃男家的饭,由女家送来,以示父母对女儿的关怀。
解放前,保安族家庭中夫权思想占统治地位,有“天是一大天,夫是一小天”之说。妇女在家中处于从属地位,处理任何事情要向丈夫讨“口唤”(允许之意)。若夫妻不睦,男子可任意提出离婚,而妇女却不敢提。男子无嗣,寡妇改嫁,家产归男子的亲属所有。解放后,由于封建的婚姻制度彻底废除,保安族青年男女得到婚姻自由,妇女无权的地位也发生了重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