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螳螂拳:起源由来、风格特点、主要招数、文化内涵

梅花螂螂拳是一项技击性较强、实用性较高的武术拳种。它源于技击格斗,又博采诸拳绝招、妙手,几经相传、细研、创新,逐步形成了系统完整的理论,在攻防技术上独具风格。

螳螂拳为明末清初陕西省淳化县王郎,即王文成所创。王文成初练少林功夫,后与习通背功的张琦比武失败,在回乡途中,看到螳螂斗鸟,由此得到启发。他回家后苦心钻研,取螳螂的活动特点,集十八家拳法的精华,编创出“崩补”和“八肘”两套拳,并取名“螳螂十八凑”。

太极梅花螳螂拳的运动,手臂时时以弧形、圆形、内缠外缠、内旋外旋为主,腰部不断的做着扭、拧、缠、转、旋,配合着身躯和四肢的活动,勇猛激烈,刚柔相济,四面旋绕,上下螺旋,似蜻蜓点水,如蝴蝶穿花,如下山猛虎,似取水的蛟龙,静如泰山,动如闪电,动作阴阳分明,手无单行,招式连贯,讲究连招带打,环环紧扣。发力时四肢要达到最大限度的长,发力结束屈而不展,故有“张如弛,缩如球”之说。

梅花螳螂拳在散打技击中,讲究“一功、二力、三胆量”。因此必须树立敢打敢拼、克敌制胜的信心,从战略上藐视对手,视“敌”如懦夫;练拳时,无人如有人;与对方交手时,有人似无人,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681.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