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农业的“代田法”是什么意思?

中国古代农业的“代田法”是什么意思?

我国古代农业在耕作技术方面一直都有自己的进步和创造,“代田法”就是其中一种。汉武帝时期,搜粟都尉赵过总结了西北地区抗旱斗争的农业经验,逐步推广了“代田法”。

所谓“代田法”就是先把耕地开成宽一尺、深一尺的沟,叫作“甽”;甽旁堆成宽一尺、高一尺的“垄”。然后把种子播在甽中,待苗长出后,逐次将垄上的土同草一起锄入甽中,培植苗根。这样做可使农作物的根扎得深,既可耐旱,又能抗风。第二年耕作时使甽垄替代,即以原来的甽为垄,原来的垄为甽,轮流种植,从而使土地肥力得到合理调整。

由于代田法可以使当时的土地每亩增产一斛至两斛以上,这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很大,因此在全国很多地方都得到了推广,尤其是西、北边疆军事屯田地带有较多的运用,这在居延汉简上有相关记载。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5726.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