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休耕制度是怎么回事?

中国古代的休耕制度是怎么回事?

休耕,实际上也就是对于肥力不足、地力较差的耕地在一定时期内不种农作物,但仍进行管理,以达到恢复土壤肥力的效果。

早在商朝时期,农业就已经成为最主要的生产部门。盘庚迁殷后,人们已经开始懂得轮流休耕的方法了,即在一块土地上耕种一年后就要休耕,保持一到两年后,再继续耕种。

到了西周时期,“一易”的轮流休耕制度已经得到逐步推广。当时人们在同一块土地上耕种到第三年就发现地力已经衰竭,被耕种第三年的土地被叫作“新”,《诗经·小雅·采芑》中记载:“薄言采芑,于彼新田,于此菑亩。”说的就是被耕种三年的土地。人们在第三年耕种后将土地进行抛荒,从而使其恢复农田地力,这种休耕方式在当时就叫“一易”。同时,由于农业方面有了很大发展,农田制度更加完善,休耕的方法越来越受人们重视。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5719.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