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是唯一聚居海南岛的少数民族。黎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但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黎锦,至今已有3 000多年历史。黎族人民在制作黎锦时所使用的纺、染、织、绣方法,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为古老的棉纺织染绣技艺,该技艺被称为中国纺织业的“活化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9年将其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黎锦,古称为“吉贝”“崖州被”“棉布”,是黎族的一种特色花布,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春秋战国时期,黎族就懂得了用木棉纤维纺织衣服。西汉时期,黎族人民纺织成的精美的“广幅布”被中央王朝定为“岁贡”珍品。三国时期,黎族人已会用吉贝制作“无色斑布”。
元朝时,松江的黄道婆从乌泥泾漂泊到海南三亚崖城,并在此居住30余年。黄道婆虚心向黎族妇女学习纺织技艺,融合黎汉两族人民纺织技术的长处,逐渐成为一个出色的纺织能手。但是,黄道婆始终怀念自己的故乡,元贞年间(1295—1296年)终于重返故乡,在松江府教人制棉,并将当地原来手摇式只能纺一根纱的踏车,改进为一手能纺三根纱的三锭棉纺车,使纺织速度大大提高。黄道婆去世以后,松江府成为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中心,推动了长江中下游棉纺业的发展,掀起持续数百年的“棉花革命”,造就了松江布“衣被天下”的传奇,黄道婆由此被称为中国纺织业始祖。自宋代到清代,黎锦精华之作多有向朝廷进贡的珍品,高度浓缩了黎族的历史与文化,清代学士程秉钊有“黎锦光辉艳若云”的诗句,赞叹之情溢于言表。
灿烂的黎锦织绣艺术,以清代进贡朝廷的珍品“龙被”最为驰名。“龙被”工艺精湛,风格古朴典雅,文化内涵丰富,是工艺难度最大、文化品位最高的黎族织锦之一。黎锦配色以黑、棕为基本色调,青、红、白、蓝、黄等色相间,花纹图案有人物、动物、植物、山水和吉祥物等一百二十多种。除筒裙外,用黎锦做的花幅、壁挂、花带、挂包等工艺品颇受人民的喜爱。
黎族的纺织技术包括纺、染、织、绣四大工序。
(1)制作黎锦首先是纺线,主要工具有手捻纺轮、脚踏纺车等形式。手捻纺轮,只有一根捻线棍,将事先采摘并去籽的棉花卷拉成条干均匀的细线,一头用捻线棍牵引,把捻线棍放在腿上急速地滚搓后便松手,捻线棍在空中旋转时,不但将棉花纺成了棉线,还能自动地将棉线卷到捻线棍上。如此这般反复滚搓,捻线棍上的棉线也就越来越多,直至最后形成了一个厚实的棉锭(图5-7-2)。
(2)纺线之后是给线染上需要的颜色。黎族常用的染色原料是野板栗树皮、苏木、黄姜茎、枫树皮和叶谷木叶、蓝靛叶等植物染料。染色工艺中,最独特的是扎染。扎染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棉织工艺,也是棉纺史上最复杂的纺织技艺。其特点是“扎经染色”。苏东坡被贬居儋州期间,曾作《峻灵王庙记》,其中说到“结花黎”,指的就是黎族的扎染技艺。
(3)织布,用踞织腰机进行织布;腰机简单轻巧,容易操作。
(4)刺绣,传统刺绣有单面刺绣和双面刺绣两种:刺绣的技术可根据针法、绣法和面料分为三个层次,把绣法、色彩、图案三者结合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