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是指能够摊开观赏膜拜的布绢卷轴佛画或佛像。
唐卡又称唐喀,是藏语的音译。唐卡是藏族人民在特殊的生存环境中创造出的艺术形式。由于藏族牧民长期在青藏高原过着游牧的生活,经常迁徙、居所不定,于是便创造出既便于携带又不容易损坏,还可随时随地进行观赏膜拜的唐卡。可以说唐卡是藏民族对人类世界绘画艺术的一大贡献。
唐卡作为一种绘画艺术,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专家学者考证,早在公元7世纪初唐卡就已经出现。据《中国藏传佛教》一书记载:“法王(松赞干布)用自己的鼻血绘画了一幅白柱姆女神像,后来蔡巴万户长时期果个个西活佛再塑白柱姆女神塑像,作为核心藏在神像腹内。”从这可以看出,唐卡在松赞干布时期就已兴起,但真正开始大量采用这一形式,大约在明朝,如仁邦巴家族的语自在布毗称“以胡地上绵,庄严画像,而作悬幅,实自此始,以资证明”。另据藏族文献资料记载,两千年前修建的雍布拉康宫殿的墙壁上就绘有壁画。由以上记载不难看出,作为西藏的艺术品,唐卡的历史十分悠久。
一提起唐卡,人们立刻会想到佛像、菩萨像,以及妩媚动人的度母和风姿迥异的护法神祇。其实唐卡的内容与种类极为丰富,作为绘画艺术品的唐卡不仅仅是反映宗教内容的画卷,除了绘画佛像、宗教人物像、宗教教义、佛经故事等外,还绘有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藏族民间传说,以及一些寓言和自然科学方面的注解图等。如布达拉宫收藏的天体运行图唐卡,罗布林卡收藏的一套医药唐卡等。但是总的来看,西藏地区现存的唐卡反映宗教内容的大概占了百分之八十以上。反映自然科学、医学以及历史事件的唐卡在绘制过程中是可以随意发挥创造的,但是反映宗教内容的唐卡的构图与绘制却有着严格的标准,必须以《佛说造像量度疏》中的要求为准则。
仅宗教类的唐卡其种类就十分繁多,不仅有彩绘在绢或布上的,彩绘或墨拓于纸上的,还有的是刺绣、织锦、堆绫绣、纳纱唐卡等。《西藏宗教艺术》一书将唐卡分为“国唐”和“止唐”两大类。国唐指的是手织、绣像、丝贴、丝面和版印在布和丝绢上的唐卡,而止唐则指的是用颜料彩绘在布或纸上的唐卡。绘制唐卡的工序考究且复杂。首先要备料,这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只有选好料,才能够制作出上等的唐卡。然后是绘制,绘制的首要任务是找准画面的中心点,再起画稿、勾轮廓、着色、描金、书写文字。宗教类的唐卡绘制完成后,还要举行隆重的开光仪式。在开光时,活佛一边诵经、一边用沾着红色的笔在唐卡的的背面写上梵文的“嗡”、“啊”、“吽”,经过开光的唐卡才有宗教的寓意,否则它仅仅是一件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