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的佛教舞蹈孔雀舞具有什么特色?

孔雀舞是傣族民间古老的传统舞蹈,也是佛教舞蹈,是佛祖作摆(做佛事)时表演的舞蹈。

孔雀舞,傣语称“戛洛涌”、“戛朗洛”、“烦洛涌”或“烦楠诺”,意为孔雀跳,汉语称孔雀舞。流传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由于孔雀是吉祥幸福的象征,傣族人对孔雀十分崇敬,以跳孔雀舞来表达自己的心愿和对未来的憧憬,孔雀舞成为傣族地区流传最广的舞蹈之一。

据傣族老人说,孔雀舞是佛祖作摆(做佛事)时跳的,也是佛祖带来的舞蹈。关于孔雀舞的起源有许多美丽的传说。一种说法是在很久以前,佛祖做大摆(佛事活动),众人前来朝贺,人面鸟足的金那丽和金那拉也来了,跳起了优雅的舞蹈,大家跟着跳了起来,就成了后来的孔雀舞。

另一说法是,在西双版纳茂密的大森林中,曾居住着和睦相处的各种动物,孔雀是其中最美丽的居民,它们过着平静的生活。有一天,森林来了两个要占林为王的魔鬼,动物们被魔鬼扰得不得安宁,便到佛祖那里告状,佛祖责令孔雀征服魔鬼。聪明美丽的孔雀,把魔鬼引到沼泽地里淹死了。从此,森林的动物们又过上和平安宁的生活。为了表达对孔雀的敬意和感激之情,动物们围着孔雀载歌载舞,孔雀也翩翩起舞,这就是流传至今的孔雀舞。

还有一种传说是,“摆帕拉”节日到来时,孔雀来到摆场想瞻仰佛祖,因佛祖被人群团团围住,孔雀无法靠拢。于是在人群外跳起了舞蹈,向佛祖展开美丽的羽屏。人们被孔雀舞蹈所吸引,让开了路,孔雀将自己美丽的羽毛献给了佛祖。孔雀跳的舞,就是流传至今的孔雀舞。

孔雀舞一般在盛大的佛教节日和隆重的集会时表演。最初的舞者均为男性,表演时戴尖塔冠假面,穿孔雀羽衣,系孔雀羽毛的架子道具。单人表演舞,面具为女性;双人舞,面具为一男一女,代表雌雄。孔雀舞的内容除表现孔雀的习性、神态外也有表现有关孔雀的神话故事。舞蹈展示孔雀飞翔、开屏、吸翅、抖翅、展翅、觅水、饮水、嬉戏等姿态和造型,风格优美、灵巧、质朴、矫健。基本动作是腿部半蹲、双手叉腰、上身稍前倾,富有雕塑感,动作进行时身体与手臂的弯曲形成“三道弯”。

孔雀舞的动作丰富,形式完整,具有严格的程式和要求,有固定的图形和步伐,并需要一定的技巧。伴奏通常为象脚鼓、镲等打击乐器,每个动作都有固定的鼓语伴奏。近几十年,有些舞者抛开了面具与道具,完全运用舞姿、动作和眼神来表现,使孔雀舞更活跃、生动、富有生命力。以孔雀舞为创作素材的有双人《孔雀舞》、集体的《孔雀舞》、独舞《金孔雀》、舞剧《召树屯与楠诺若娜》,以及独舞《雀之灵》等。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5243.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