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幕藩体制是什么时候开始建立的?

日本的幕藩体制是在17世纪由德川家康建立的,它是由幕府与藩国共同统治的日本封建制度。在幕藩体制下,将军取代天皇成为日本最高的统治者,幕府也成了国家最高的政权机关,全国各地的藩国也是由幕府统治。幕藩体制的确立,标志着日本封建社会发展到了它的最高阶段和最后阶段。

(1)参觐交代制

幕府统治下的各个藩国的统治者是大名,他们都效忠于幕府。虽然大名都归幕府管辖,但他们拥有很大的独立性,在自己的领地内仍然拥有行政、司法、军事和税收的权力。日本各个藩国的大名总体来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领地被封在京畿附近的征夷大将军亲属,被称为亲藩;第二类是跟随征夷大将军征战的忠心家臣,称为内藩;第三类是投降幕府的敌方大臣,由于他们不能受到幕府的信任,所以领地一般都被分在边疆地区,称为外藩。各个藩国的藩主必须定期到幕府参谒将军,称“参觐交代制”。日本幕府分给各藩国的领土互相交错,这种交错对于中央幕府的控制很有利。

(2)石高分封制

幕藩体制的经济基础是石高分封制。稻米的生产量是衡量日本所有地区生产物的标准,就是说即使是不生产稻米的地区也要把生产物换算成用石数表示的稻米。因为石高分封制的实行,地方政府都强行将农民的种植物改为了稻米,不允许种植别的农作物,这就使得不能生产其他农作物的地区的农民必须用稻米来换取其他生活用品。幕府旗下的大名与家臣的唯一收入也是年贡米,为满足生活需要他们也得将稻米拿到市场上贩卖,还有京畿地区的大名不能在本领国内贩卖年贡米,必须将其运到中央市场以获取幕府发行的货币,并将其大部分货币作为“参觐交代制”的费用。

在幕府时期,因为石高制的实行,稻米成了一般等价物,稻米市场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形成。与此同时,其他物资的商品化脚步也在大大加快。从事稻米贸易的商人在当时对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石高制也成为了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原动力。石高分封制给当时的幕府政权带来了巨大的好处,家臣武士为获取唯一的生活来源,不得不对幕府更加效忠和服从,从而加固了幕藩体制的制度结构,而德川幕府也因此得到了260多年的和平统治。石高分封制为农民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但是下级武士却成为了最大的受害者。为切断下级武士与封建制度的直接联系,统治者剥夺了他们的土地所有权,使他们成为了封建制度内部矛盾的重要载体,同时也造就了大批幕藩制度的掘墓人。

(3)兵农分离制

1591年兵农分离制正式确立。是年,丰臣政权颁布了《身份统制令》,其中规定:“奉公人、侍、中间、荒子等大名的家臣和武士,若有改作町人、百姓者,各地农民若有弃田不耕或经商、出外务工等情况,无须呈报当地官衙即可予以惩罚。”按照这一规定,武士阶级的人不能从事工商业,农民不能放弃农耕,工商业的从事者被明确地规定为町人。江户幕府建立之后继承了这一法令,并更加严格地执行“士、农、工、商四民分治”的等级身份制。对武士而言,他们失去了土地耕作权,也不能从事商业贸易,因此成为了单纯的消费群体,这一庞大的消费群体为当时日本社会的商品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市场。而对农民而言,他们只能被束缚在农村,剩余劳动被领主榨取。虽然他们能自给自足,但是按照石高制度,农民需要其他生活用品必须用稻米去换,这都必须依靠町人才能完成。町人虽处在最末一层,但是作为幕藩体制基础的石高制与兵农分离制中含有的大量商品经济因素为江户时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制度保护,武士与农民在生活中很大程度上都要依靠町人,使得町人的身份地位迅速上升,成为当时日本社会的中坚力量。

(4)江户幕府时期建立的三项商品流通体系措施

(1)锁国体制。江户幕府共发布了五次锁国令,海外贸易被局限在了长崎一地,有限的商品贸易活动也只能与荷兰和中国进行。

(2)统一货币和度量衡。江户时代,日本第一次建立了全国范围的以贸易为交换手段的制度,即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3)完善交通运输设施。陆路方面建立了以幕府为中心链接各藩国的五条交通干线;海陆方面建立了东海路、西海路、北海路、南海路,完成了以江户和大阪为中心点的海上交通运输路线。

幕藩体制时期实行的这些政策大大强化了封建主从制,使统治者在经济上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在政治上强化了武士的服从效忠思想,实现了对弱藩的治理与规划,铲除了封建割据与混战的根源,在军事上增强了幕府的军事实力,有效地削弱与遏止了藩国的军事力量。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4668.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