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傩走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表现形式由逐疫除邪、驱鬼敬神逐步向敬神娱神、消灾纳福和娱神娱祖娱人的方向转变,保存得相当完整,见证了中国傩的发展史。
先秦时期为池州傩的萌发阶段,举行傩祭仪式,但无舞、无戏。唐宋时期为池州傩的发展阶段,将祭祀南北朝昭明太子活动融合起来,不仅举行傩祭,还有跳傩活动(傩舞),但无戏,如晚唐罗隐《文孝庙》诗,说明了池州傩事活动在晚唐时期傩祭和傩舞已同时进行了。
明清时期为池州傩鼎盛阶段。据《四库全书》列目收录的《杏花村志·卷九》中的《池州昭明会记》载:“池故事八月十五为梁昭明千秋。……是日,诸家扮会迎神者,所扮为关壮缪,为城隍,为七圣、二郎,为玄坛。其扮也,则各骑乘,奉面具……薄暮而毕,脱面具以交于明年之扮者。”据明嘉靖《池州府志》“时序·逐疫”记载:“凡村落自(正月)十三至十六夜,同社者轮迎社神于家,或踹竹马或肖狮象或滚球灯,妆神像,扮杂戏,震以锣鼓,和以喧号,群饮毕,返社神于庙(昭明庙),盖周礼逐疫遗意。”却反映了在池州傩,已将具有表现人物、敷衍故事的杂戏,串缀于傩活动中不晚于明嘉靖年间。
官方真正以“傩戏”相称,则是在康熙五十年(1711),知府马世永亲手修成的《池州府志》中。而民间以“作傩戏”相称则是光绪甲申(1884),贵池原解放乡元四村章氏重镌的《梨村章氏宗谱·风土篇》中载有:“新年蛋茶相迎,开筵请亲邻,作傩戏。初六七择吉戏神下架,至十六日止,乃上架。每年有神首轮管。或骑竹马,或踹高跷,周礼所谓‘执戈扬盾’‘黄金四目’者,犹仿佛有之。鸣金跳号,谓之逐疫。”
明末清初诗人刘城隐居池州乡间,曾写有数首在池州乡间观傩的诗作,如作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的《上元曲》有“七人八谷期尚遥,九陌三衡欢已足”“高鼻黄须日逐雄,金目文皮猛兽扑”,清顺治三年(1646)《上元即事效俳体》有“面具登场鼗鼓挝,蜡辞傩舞共讴哑”等诗句,形象地描绘了正月初七(人日)与正月十五有傩事活动。 这种“扮会迎神”的傩祭、傩舞,至明末清初发展到既有傩仪、傩舞,同时又具备故事情节、人物角色和戏曲特征的傩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