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为何成为国民政府的临时首都

重庆为何成为国民政府的临时首都

南京陷落之后,国民政府随之搬迁,可神州广大,为何单单把卧于西南深处的重庆作为迁都的对象呢?这是出于什么样的考量呢?

1932年1月,日军进逼上海,十九路军奋起抵抗,史称“一·二八”事变。国民政府首都南京有唇齿之急。一时紧迫,政府移驻河南洛阳。其时,备选之处尚有北平、广州、武汉、西安。但当时东北已陷,紧邻的北平自然落选;广州靠海,极易被日军从海岸攻陷;西安地处西北,而此时陇海线尚未修通,交通不便;武汉深居华中,既有铁路纵贯又有长江、汉水相汇,交通便利,但长江之上日本军舰四处游弋,安全难以保证。于是只能迁都洛阳,但仅以此作为行都。此后,建立陪都事宜成国民党政府当务之急。3月初,国民党曾通过决议以西安为陪都,定名为西京;又以洛阳为行都。后国民党参谋次长杨杰撰写《关于国防中心问题的意见书》,其中论述了可选的五处国防中心区:南京、武汉、成都、洛阳、西安。但南京临海,与广州一样存在不虞之祸,而河南自中原大战后才由中央军掌握,若是迁都也不算上佳之选。经此种种,很多人将目光投向了四川成都,虽然此地交通不便且工业基础尚不完备,但外有崇山峻岭,且历史上多有帝王因国难在此避祸,应是国防守备地带。

此时四川为刘文辉和刘湘叔侄掌握,二人内斗不止。而在对待蒋介石的态度上,二人也截然不同。刘文辉反蒋,刘湘则全力支持。1933年,刘湘一举击败刘文辉,蒋介石由此开始着眼西南,认为“大战未起以前,如何掩护准备,使敌不甚加注意,其惟经营西北与四川乎”!

1935年3月,蒋介石由汉口飞抵重庆,是为其首次驻足西川。川路的艰险让他深有体会,由此在重庆明确提出“就四川地位而言,不仅是我们革命的一个重要地方,尤其是我们中华民族立国的根据地”的想法。经过考察论证,重庆两江环绕可为运输之便,且工业基础比较发达,而山地环绕,更可为天险。加上巴蜀盆地物阜民丰,历来称之为天府之国,自然是中日持久之战的天然根据地。蒋介石甚至认为“即使我们丢失了中国关内十八个省中的十五个省,只要四川、贵州、云南在我们控制下,我们就一定能打败任何敌人,收复全部失土”。

1937年11月16日,蒋介石发表《国府迁渝与抗战前途》的演讲,说明“国民政府迁移重庆,为三年前预定计划之实现”。20日,国民政府向世界各国发表《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国民政府兹为适应战况,统筹全局,长期抗战起见,本日移驻重庆。此后将以最广大之规模,从事更持久之战斗。”自此,重庆成为国民政府战时首都。是年12月1日,国民政府正式在重庆办公。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国民政府迁都南京。其后又以宪法的名义规定重庆为永久性陪都。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3986.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