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人为什么要舞貔貅(舞客家猫)?

广州人为什么要舞貔貅(舞客家猫)?

舞貔貅,又被称为舞客家猫,在广州增城等地民间广为流传。这种活动起源于明末清初,彼时大量的客家人迁徙来到了增城,也将貔貅舞一并带来。到现在,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了。

貔貅舞的道具主要采用泥巴和纸张做成,身子长,脑袋圆。貔貅长着一张猴子的脸,但远远看去,又像猫头多一些。此外,貔貅还能分出长幼男女。如果舞会上是一大一小两只“猫”一起跳的话,就表示其中一只是猫妈妈,另一只是小猫;如果只有一只“猫”,则说明这是只公猫。

表演貔貅舞,实际上讲的是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在取经路上降服妖狮,为客家人驱逐瘟疫的故事。在整个表演过程中,一共会出现三个角色:带上娃娃头造型的沙僧、装扮成猴子的孙悟空以及三个演员共同扮演的貔貅。跳貔貅舞之前,表演者要先行朝拜四方的土地神。参拜完毕后,沙和尚一手拿着蒲扇,一手拿着树叶,逗弄貔貅入场。孙悟空,也随之进入表演场地。貔貅在锣鼓的伴奏之下,与沙僧、悟空一起完成跳跃、拜山、出山、逗猴、采青等动作,气氛分外热闹、诙谐。

广州人舞貔貅一般在家有喜事、逢年过节以及开店铺、建新房的时候进行。它蕴含着喜庆吉祥的意义,表达了广州人祈求好运、驱邪避祟的美好心愿。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3889.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