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戏服的发展历程
早期的粤剧戏服,并不是舞台专用。与其他戏种多以明代服饰作为戏装不同,粤剧戏服别具一格:男女角色戏服样式都采用广绣长袍,阔口中袖,看起来与生活中的装扮差不了太多,这种设计,是基于表演时对宽松自由、不受拘束的追求而确定的。后来,粤剧戏班为了使戏服更好地与表演技艺相互衬托,又引进了水袖、板带等京剧中特有的服饰与装扮。到20世纪30年代,为了吸引观众,部分粤剧戏班引入了珠筒、胶片戏服,更有甚者,还在戏服上挂满了小灯泡,钉上了金属板……这些对华丽的追求并没有长久地保存下来,因为它让表演者更加束手束脚,违背了粤剧的艺术规律,最终被淘汰。
传统的粤剧戏服,是非常类型化的。在粤剧行业,有句话叫做“宁穿破莫穿错”,它说的是即使一套戏服再破旧,也不能无视它特定的角色种类,选用其他角色的专用戏服来替换。各种“木兰扣”“宝玉装”等极具角色个性色彩的粤剧戏服的出现,就是这句话的最佳诠释。
除粤剧服装外,还有各种道具用于表演搭配,例如福儒巾、水火棍、广东跷、雷公翼、日月牌等。它们构图饱满,图案生动,色彩浓烈,具有热烈明快的岭南文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