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杨戏为何被称为“戏曲活化石”

石壕杨戏为何被称为“戏曲活化石”

中国地大物博,各地风俗不一,民间文化娱乐活动也多姿多样。目前在国际上拥有广泛知名度的京剧虽是国宝,却远没有重庆綦江石壕镇杨戏那样久远的渊源,后者被研究者称为民间戏曲的活化石,那么这是怎样的一种戏曲呢?

杨戏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其最早起源于古代的巫祭傩仪。巫祭即是古代由巫师主持的祭祀仪式,而傩仪则是盛行于商周时的祭礼。人们借此活动来沟通天地、驱鬼逐疫、消灾祈福。在后来的演变中加之戏舞遂成今日之面目。杨戏因首倡者和发明者大多姓杨,且供奉杨姓神仙如杨戬,于是人们称之为“杨戏”。清朝咸丰年间,有杨姓一族自贵州迁入今綦江石壕镇皂泥村,从此,杨戏便在此发展传承。皂泥村隔绝于世,石壕杨戏较少与其他戏种交流,因此最为纯粹;同时也由此侥幸保留下来。

石壕杨戏内容以三国、封神、二十四孝等传统民间故事为主,伴以二胡、唢呐、笛子、大锣、堂鼓、勾锣、马锣、木鱼等乐器进行演唱,宣传忠孝节义等传统价值观。演出前,演员要画脸或佩戴面具,如二郎神、土地、菩萨或各路神仙等,接着穿戴服装整理道具。杨戏道具大多较为粗糙,准备工作完成后才可登场演出。演出时分正台、开场、撒帐、开坛、造盆、扫盆、开路、请神、领牲、点盆、回熟、陪神、贺戏、勾消、下祭和送神十六个程序,每个程序都有不同的唱词和念白。不仅程序繁琐,演员演出时还要烧香、杀鸡、宰猪,祭祀天地呼唤鬼神,以达到纳吉祈福的目的。

“当初只因放牛起,而今成了一堂神,三圣老祖临法会,烧香三炷神恩降……”从这段杨戏唱词,你可以看出该戏曲表演的初衷和渊源。如今,石壕杨戏仅存于皂泥村徐家杨戏班,因此,如何抢救这笔久远的文化遗产,还有更多重要的工作去做。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3784.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