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西安人是怎么过重阳节的
老西安人在过重阳节时,依然保留了登高、吃重阳糕和赏菊花、饮菊花酒的习俗。
重阳节登高,插茱萸,举目遥想亲人或朋友,是重阳节不变的主题,所以重阳节又被叫作“登高节”。唐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千百年来广为流传,写出了无数在异乡游子的思乡之情。现在的西安人在过重阳节时,茱萸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主题,在农村的有些地方,依然会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来怀念远在他乡的亲人,而在城市,人们多是互送茱萸,以表达相互的情谊。在唐朝时,还流行将茱萸插在头上或佩戴于手臂上等,因为人们认为,这样可以避邪,这在晋代葛洪的《西京杂记》中就有记载。
在重阳节这天,人们还会做重阳糕来吃。重阳糕又被称为花糕、菊糕等,制作的样式随意,没有特别的要求,也有将糕做成九层宝塔形状的,做完后,还要在最上一层放两只小羊,以映衬九九“重阳”之意;也有的在糕塔上点灯,以代表“登高”之意。重阳糕一般在九月九日这天天亮前做好,在天刚好亮时,用片糕来搭儿女们的额头,并口中念念有词,以此来祝愿子女百事如意、节节高升。
重阳节这天,除登高、吃重阳糕外,还有一项历来被文人雅士所推举的活动——赏菊并饮菊花酒。相传这个习俗乃出自晋时的隐士陶渊明。陶渊明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将隐士的与世无争和菊花的高洁联系起来,故菊花又常被用来比喻隐士。陶渊明作为一代隐士,其高洁的气质令后人推崇并被广泛效仿。于是,在重阳节这一天,文人雅士便多有赏菊之时,摆宴喝菊花酒的风气,北宋时期尤为盛行,在今天,亦是西安人的一种习惯。除却赏菊、品菊花酒外,古时人们还有将菊花戴在头上,或将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的习俗,以避除凶气,招来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