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号子的起源:为什么劳动的时候都会喊劳动口号?

“哈腰的挂吧嘿嘿哟/撑腰的起吧嘿嘿哟/前边的拐拐 嘿嘿哟/后面的甩甩 嘿嘿哟/稳住那步呀 嘿嘿哟/往前的走呀嘿嘿哟……”伴随着悠长的歌声,长白山原始森林里的伐木工人抬着一根又一根巨型原木走出大山,原木虽重,但伴随着“嘿嘿哟”歌声的工人脚步却显得十分轻盈。究竟什么歌声具有这样的魔力?原来,是劳动号子的一个典型——长白山山林号子的力量。

劳动号子,也叫号子,是在劳动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在祖国各地,凡是有热火朝天劳动的地方,就会响起悠长的劳动号子。除了以长白山劳动号子为代表的山林号子外,最典型的号子还有工程号子、农事号子、船工号子等。建房、修路、修桥的工程劳动中,人们打桩、打地基时喊起的高亢号子,就是工程号子。打麦、舂米、车水这些农事劳动中,人们喊起的协调劳动的轻快号子,就是农事号子。而船工号子,更是响彻在祖国南北的江河之上。在没有燃油动力的时代,划船是十分艰辛的劳动,船工需要协调一致地划船,在浅滩处还需要纤夫同心协力地拉船。划船和拉船时唱出的号子,就被称为船工号子。比如三峡地区的川江号子,就是极具特色的劳动号子。川江纤夫“脚蹬石头手扒沙,风里雨里走天涯”,他们负重前行时喊出的一声声号子高亢、豪迈、有力,在峡江中久久回荡,这是他们与险滩恶水搏斗时铸就的一曲曲生命之歌。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劳动中,船工们在唱号中也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如唱词丰富有趣、曲调多变、曲目品类众多、一领众和、历史悠久,等等。2006年川江号子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三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号子的来源,源远流长,在《淮南子·道应训》中就记载:“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抬木头的劳动者为了协调一致,前面的人喊着“邪许”,后面的人答应着。这里的“邪许”,是“举重劝力”之歌,也就是最早的劳动号子了。这时的劳动号子还是简单的军队口号性质,目的是让抬木头的人都能协调一致,分工合作,每一步都走在节奏上。而慢慢地,这简单的“邪许”中加入了一些歌词,号子慢慢变成了歌曲性质,在悠扬的歌声中劳动者表达着自己内心的情感,也舒缓着疲惫的身体。

《吕氏春秋》中还记载着劳动号子救了管仲一命的故事,当时管仲被鲁国擒获,鲁国应齐国要求,要将管仲押送至齐国。路途中,挽拉囚车的劳役十分疲惫,拉着拉着脚步就渐渐慢了下来。管仲十分着急,他怕鲁国后悔,半路把囚车截下来。归心似箭的管仲想了一个办法,他对劳役说:“我起头唱歌,你们帮我和。”而管仲唱的就是劳动号子,伴随着号子的节奏,劳役们步调一致,行进的速度大大加快,也不觉得疲惫,迅速地到达了齐国。

劳动号子被有些人认为是文学最原始的创作方式。鲁迅就曾经把劳动号子的“杭育杭育”作为文学的起源,被称为“杭育杭育派”。劳动号子,作为劳动中产生的文学和音乐,才是真正的民间艺术,它不仅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也具有特殊的艺术价值。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3484.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