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关古道与南雄经济的发展

大余县与梅关一直是共荣共衰的,赣州市也与梅关的命运息息相关。在古代,这里是中原通往我国重要对外口岸广州的唯一道路,人们要出口的丝绸、茶叶、瓷器,进口的香料、玻璃、化妆品都必须经过这里。由于这里山路陡峭狭窄,货物运输必须全靠肩挑背扛,难如登天,不知当时有多少挑工葬身于此。梅关建成后,大余成为出口商品和进口货物的中转站。简单的加工业越来越多,饮食服务业随之蓬勃兴起,储藏运输业更是非常繁荣。

唐朝时期经济空前发展之后,对外输出瓷器、丝绸、茶叶等特产,除了北方“丝绸之路”到达西亚、欧洲之外,还有就是通过水运,由长江到达赣江,溯章江再来到大余梅岭脚下,然后经由挑夫经过这条古驿道送往广东南雄,最后由浈江、珠江运往海外。梅关古道的开通就是为了当时唐朝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在古代,这条驿道发挥了极其重要的经济大动脉作用,有人更是形象地把这条航路称为“水上丝绸之路”。“南通百越,北控三江”——充分体现了梅关的重要地位。自从唐代宰相张九龄开辟驿道以后,梅关沟通了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和闽江流域三大水系。直到鸦片战争之前,这条古道一直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通道。

随着沿海港口的逐渐增多,大余县城一度变得“门前冷落鞍马稀”。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又有了飞跃的发展,运输任务的不断加重,汽车数量的迅速增加使得县城的领导发现,这条古道并不是再也没有用武之地,“第二次繁忙”也呼之欲出。于是,他们和岭南的广东“邻居”合作,联手维修和扩建了这条古道,引来了大批的车辆。萧条了多年的梅关古道又显得生气盎然、生机勃勃。大余产钨,世界闻名。早前这里虽有丰富的钨矿,可一直藏在深山之中,就是有人知道也无法开采,运不出去的钨,毫无“用武之地”。在交通贯通之后,这里陆续建起了四座钨矿厂,成为世界上产钨最多的“钨都”。就像众多交通落后的山村一样,这里虽然有着丰富的农产品,可过去运输困难,不能变成商品。而现今,政府的扶植加上当地人民的辛勤劳动,对产品进行深加工,而且雇用专人远销到全国各地,很快就使一批农民致富了。随着梅关古道的拓宽畅通,大余的人们与外界的联系也日益增多,从而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智慧,并逐步利用现代化手段组织生产,更是有一些能人由过去的“打工仔”一跃而成为赫赫有名的“现代企业家”。

知识就是力量,就是财富。通过梅关古道输入进来的智慧和文明,对于这里的人来说更显得弥足珍贵,并且培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大余人。而他们也在困境中发扬着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精神,刻苦学习、奋发向上、积极进取。“一门四进士,叔侄两宰相”的美谈也是出于此地。据说宋代大余有一户姓戴的人家,一个农村妇女带领着几个孩子过日子,生活十分艰苦。可是这位母亲十分坚强,一生辛勤劳作,省吃俭用,就为了供儿子读书,供孙子上学。子孙们也没有辜负她的期望,以苏东坡、程颐、程颢为榜样,在学习上严格要求自己,在读书中自信、自强、自立。皇天不负苦心人,他们一家出了四个进士、两个宰相,这段千古佳话流传至今。今天,这里的书香气息仍然非常浓厚,孩子们读书刻苦勤奋,都有各自的理想和追求。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3352.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