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宝皮影戏,起源于汉代或者更早一些。灵宝皮影戏的音乐叫道情,是一种古老的道教音乐。所用的乐器,都是仿照八仙的器物。
皮影,是道情戏的表演形式,灵宝人叫它“戳皮儿”。皮影戏源于汉武帝,《汉书·外戚传》记载:汉武帝时,很宠爱李夫人。李夫人死后,汉武帝时常思念。有个方士齐人李少翁设法让武帝能见到李夫人。在夜间设一帷帐,请武帝在远处观看。不久帐中出现李夫人形影,其实是用皮刻人物造型,利用光源反射而成。后人改用厚纸或皮革剪影借光照射,演变成影子戏,流传后世。
道情腔调于清朝后期传入灵宝后,以灞底河为界,发展为河东腔与河西腔两大派。河东腔分布在阳店镇栾村一带,河西腔分布在焦村镇的罗家,尹庄镇的西车、南营、牛庄一带。抗日战争时期,大戏活动困难,皮影小戏服饰道具简单,便于活动,各乡村山寨的庙会戏,群众的还愿戏都请道情皮影班,因而一时红火于全县各地。灵宝道情皮影戏的布景和人物用牛皮制作,人物均为侧面形象,操作用的签子三四寸高。用布帐围成平台,台宽约六七尺,用油灯或汽灯、电灯射在白色纱幕上,艺人双手操纵竹签,一边完成剧中人物的道情演唱,一边完成轻盈的皮影表演。
道情皮影戏的曲调有官调(喜调)、梅调(哀调)、孩子调、窜梅调、袍调、飞调、滚白、金饯等。1955年,灵宝县道情皮影剧团成立,曾参加河南省第三届民间艺术汇演,获锦旗一面。灵宝皮影戏还曾经在广州中华百绝博览会上表演,也曾到法国表演。
进入20世纪90年代,灵宝道情皮影戏多次参加对外文化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