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塑,又称“面花”或“捏面人”。豫东地区称为“蒸花馍”;豫西一带早年叫“窝窝花”,解放以后改称“糕花”。但在河南广大地区,叫得最多、最普遍的是“捏面花”。
“面花”是一种面食艺术,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的一种“饮食文化”。河南地区盛产小麦,以面食为主,其中用小麦做的面粉称之为“白面”。在旧社会,白面是劳动人民生活中的高档食品,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上几顿“白馍馍”,成为穷苦孩子们企盼一年的最佳食品。母亲们用来之不易的白面粉制作出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小花馍,既好吃,又好看,又好玩,成为母亲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的最好的食用玩具。
“面花”艺术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宋代《东京梦华录》等书中,就详细记载了当时东京汴梁城制作、出售各种面花和有关面花的民间习俗的情况。明代的《宛署杂记》中,还记录了南阳一代农村,每年的农历正月,为了祈祷来年的粮食丰收,便用面粉做成各种面食品,称为“果食”,“花样奇巧百端”,相互赠送,并将这些面食品挂在田间、地头,以犒劳天地之神。
在河南,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有制作面花的习俗。豫西的洛阳、灵宝,豫北的安阳、内黄、浚县、鹤壁,豫东的尉氏、沈丘,还有许昌、登封、新郑等地,都有各种不同风格的面食玩具。
在众多的民间面花艺术中,以豫西的灵宝和豫东的沈丘顾家的面花最为有名。灵宝面花,据考证明清时期已有。早年的面花是伴随着当地民俗活动应运而生的,叫“窝窝花”,是当地群众每年农历正月十五赶庙会时用来“祭神”的供品。据老年人说,凡参加庙会的人,都要到庙里来拜神,对神特别虔诚的人,便达成协议,轮流主持每年一度的盛仪。轮到谁,谁就要负责筹资,并在进入腊月后,把当地有名气的“巧巧”们(有一手做面花技艺的巧媳妇)请到自己家里捏“窝窝”(面花)。这些艺人们既心灵手巧,又格外虔诚,她们沐浴吃斋,精心捏出不重样的面花,有龙、凤、狮、虎、花、鸟、鱼、虫,“十二生肖”等等,形态逼真,栩栩如生。面花做好后,分别插在用麦草绑成的三个两米高的草塔上。到了庙会这天,鞭炮齐鸣,香烟缭绕,主持人把“巧巧”们做好的“窝窝花”草塔摆放在庙院当中,供神享用,求神保佑乡民们四季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随着时代的推移,社会的不断进步,如今的农村已经向现代化迈进,农民科学种田,基本上实现了旱涝保收,那种靠天吃饭、求神保佑的迷信思想已经逐步减少或消失。面花这一古老的面食艺术,已由供神的祭品,变成了新民俗活动中馈赠亲友的礼品。如青年男女订婚,小孩“做满月”,乃至建屋上梁,都要制作面花馈赠亲友,达到吉利、祝贺的目的。当然,这也代表了劳动人民对于幸福安康的追求。
灵宝的“窝窝花”,现在通称“面花”,又叫“糕花”。糕花又分“高花”和“平花”两个品种,“高花”制作的方法是:手捏成形蒸熟后,再勾画着彩,然后用竹签插在圆形的面糕上。高花华丽秀美,形态逼真,五彩缤纷,是男女定亲时,女方赠送给男方家庭的礼品,示意姑娘心灵手巧。“平花”不染色,和面糕合为一体,浑厚丰满,朴素大方,示意小伙子体魄健壮,坚强能干。这是男方回赠姑娘家的礼品。总之,充满了生活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