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银丝线面(太平面 )的特点与来历
福州银丝线面,历史悠久,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福州方言称这种线面为“梭面”,属手工生产性质。
在鼓楼区鼓楼北向布司埕(今称鼓屏路,前清该地系布政司衙门所在地,故称布司埕)系该产业作坊的集散地。此种产业多系一家一户的家庭店,前店后坊从事生产,生产工具面架均排列在布司埕马路两旁,十多家聚集一起,面架林立。
福州线面是以面粉为主料,加上盐和水制作。制作时,技术性比较强,首先要掌握气候的温度变化、湿度不同所加盐和水的比例即有差异。投产前一天就要把面粉、盐、水调配好,放在大陶盆里,盖以湿布。第二天开始搓条、粉条串面,然后到拉面几个工序。同时也要掌握气候的变化。拉面的技术是关键一环,用两个小竹竿(约两英尺长)串上串面插入面架,双手把竿,逐渐拉长,手工操作过程要拉力均匀。从投产到成品要十几个小时。由于面粉首先发酵,产生了酵母菌,因此味道鲜美。在线面业中以“万顺有”制工精湛,产品质量好,名闻省内外。
这种线面的规格为每只四两(旧制),一斤约四只。当时包装不考究,分为散装与盒装,散装视顾客需要而定,五斤、十斤均有,盒装是用夹纸(即厚草纸)制成筒形出装一斤丝面;盒盖亦用夹纸加封贴上招牌。这种盒装虽不考究,但其中线而却可经久不会发霉。
福州时俗,每逢生辰喜庆、亲人远行以及亲友初次光临等均煮“太平面”,表示平安如意(或赠送分娩、馈赠旅行),因此销路极广。旅外华侨均有家乡习俗,不仅居家常备,而且是馈赠佳品,所以产品畅销东南亚一带。目前旅居海外华侨,或在外省的乡亲回到福州都喜欢带些线面出去,作为馈赠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