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南门里大碗面的特点与来历
西安古城南门里的大碗面,在旧社会,是广大劳动人民的最佳饭食之一,既经济又实惠。我所说的“大碗”,就是耀州出产的粗瓷大老碗。一大老碗捞面,足足有六市两,一般文人等脑力劳动者,一次吃不了一碗,可是从秦岭北麓的南山进城来的推小车、挑担子、背背篓、吆骡子、赶马车、贩运杂品山货的劳动人民,吃上一大碗还嫌不够,再舀一碗面汤,泡进一块自带的锅盔馍,才能吃饱。如果不带馍,有人一顿吃两大碗捞面,一斤二两。大碗面里一般都不放菜,全部是面。调料有醋或浆水、油泼辣子、酱油,所以价钱比较便宜。但是国民党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四大家族尽情搜刮民财,物价上涨,法币贬值是非常惊人的。
例如,1937年,抗日战争初期,一大碗面只卖法币一角钱。1938年,一大碗面涨价到五角钱,1939年涨到8元,1941年上涨到20元,1943年50元,1945年100元,1946年300元,1947年500元,1948年大碗面价值1000元。1949年西安解放前夕,国民党的钞票变成一堆废纸,人民群众自发地使用铜板、银元买大碗面吃。
解放前的南城门和城门里与现在大不一样,那时,南城门出入是通过瓮城(即围在城门里的小城)东西开了两个门,东门进,西门出。瓮城南边是一个火神庙,城楼上住的国民党城防兵。南城门里,是五米宽的小石头子路面,即现在南门里花园中间,路长约20米。北端和现在的书院门、湘子庙街、南大街南端构成南门什字。(南门瓮城如今尚存,东、西城门封闭。)
抗日战争至西安解放,南门里有两家面店卖大碗面。在解放前,这种面店是城市里最低等的饭馆,可这是广大劳动人民的饭馆,最受人民欢迎。一家在路西,一家在路东,在路西的这家叫马家面店,店主人叫马永吉,是蓝田县汤峪镇马家原村人。马师傅自幼家境贫寒,村里谁家过个红白喜事,他乐于帮厨,后经亲友介绍,就在这家面店当伙计。抗日战争中期,他的师傅改做其他生意,这家饭店就由他继承下来,租得两间门面土木结构二层楼房,扩大经营,下面是店堂、锅台炉灶,楼上接待客人住宿。他既是店主人,又是厨师,自己参加劳动,下面、捞面。雇用了一个烧火的,一个跑堂的,全店就三个人。这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算得一家典型的饮食业小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