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长安县的音乐古会:五台盛会的来历
古代长安每年有两次传统的游艺佳节。一是农历正月的社火,是长安的舞蹈节。狮子、龙灯、高跷、旱船、大头和尚戏柳翠等传统的民间舞蹈,在鼓乐声中涌向街头,把古城装点得十分热闹。二是农历六月的音乐古会,这是长安的音乐节。此时古城的每一条街道都是演奏场,每一座庙宇都变成了音乐厅,观众则是全城的居民,古城长安简直成了一座音乐之城。各乐社活动的地点有终南山观音台的国光寺,长安县的何家营、南五台;城内有西五台、迎祥观、城隍庙、大吉厂、八仙庵等。但乐社最集中的是城南的南五台和城里的西五台,因而人们称之为“五台盛会”。
五台盛会可以追溯到唐代。据唐段安节的《乐府杂录》记载:德宗贞元年间(785—805),长安大旱,皇帝诏令东、西两市祈雨,为此,在天门街(即今之广济街)搭起彩楼两座,东市请来“宫中第一手”的琵琶乐师康臣仑,他登台弹了一首难度很大的《羽调录要》,曲调幽雅,技艺高超,一曲奏后,掌声雷动。这时但见西市的彩楼上出现了一位盛装女郎,她乌黑的发髻上缀满了珠翠,光艳的衣裙上绣满了瑰丽的花朵,弹的也是《录要》,而把“羽调”移到难度更大的“枫香调”上,琴声美妙绝伦,康为之惊服,立即前去拜她为师,谁知“她”竟是庄严寺的和尚段善本……从此以后,“祈雨斗乐”便成为古城长安沿袭千年的风习。
这场高水平的音乐比赛,是唐德宗“诏示两市祈雨”引起的。东、西二市是唐长安城里最繁华的两个街坊。天门街距近代斗乐点西五台(唐掖庭宫之南墙遗址)不远。为什么历代都在每年农历六月十七、十八、十九这三天来这里斗乐呢?这绝非巧合。首先,六月旱情是西安地区的气象规律,祈雨符合民意。再因,从春节到这时已有半年没有群众性的娱乐活动了,祈雨斗乐也是广大市民的一种精神享受,因而能沿袭千年。据老人们说,就是在兵荒马乱的刘镇华围城和天灾严重的民国十八年(1929),祈雨斗乐也从未完全停止过。抗战时期,日寇飞机对西安狂轰滥炸,而城内的祈雨斗乐还照样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