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成珠楼小凤饼的特色与来历

广州成珠楼小凤饼的特色与来历

新中国成立前的制饼行头,凡设茶楼营业的,称为茶楼业,不设茶楼的归属饼饵业。而所制的饼食,均称饼饵。以往在出名和比较出名的茶楼中,皆是自制饼饵的,或者说,就是因为它所制的饼饵精美受到顾客称赞而成名的。成珠楼就是如此。它是以创制小凤饼起家的。

本来,饼饵一般说来可分三类:一是龙凤礼饼,包括红菱酥(豆沙馅)、黄菱酥(豆蓉馅)、白菱酥(夹糖馅)、莲蓉酥、皮蛋酥、蚝豉酥各种,是用于婚礼的。二是中秋月饼,包括豆沙、豆蓉、莲蓉、榄仁各种,而有些品种如莲蓉这一品种中又有四黄、双黄、加头、纯正等细款。这是用于中秋节的。三是一般饼饵,包括数不尽的款式。成珠楼所制的小凤饼,是属于这类饼饵,但它为人们所公认的精美饼饵品种之一而闻名。

小凤饼何时始创,以往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和记载。

一种是:

相传百多年前,漱珠桥附近住着一个姓伍的豪绅,他习惯于午睡后要吃新鲜出炉的饼食。一天,他午睡醒来,照例又打发丫鬟到“成珠”买点心。恰巧那时中秋将届,饼店师傅正忙着制月饼,其他饼饵已卖完了。老板怕得罪这个豪绅,就同制月饼师傅商量,把制月饼的馅头馅尾同面粉捏成小团,匆匆烘成饼食应付。不料那个豪绅吃后,大为赞好,再派丫鬟去买。师傅们猛然悟到,那些混合月饼馅料本就是咸甜两味俱全,一经拌面粉烘制更脆化香甜,便继续如法炮制,得到许多顾客赞好。因这饼外形似鸡,故称为“鸡仔饼”。

另一说是:

这姓伍豪绅家中的奴婢们平时只能吃到残羹剩饭,时常挨饿。有个婢子叫小凤,每逢宴客剩下来的菜吃不完时,便把它留下来加些梅菜压成饼块,交“成珠”的点心师傅烘干,以备充饥。一天,来了个外地客人要吃广东点心,碰巧点心师不在,小凤急中生智把储藏的干饼拿给主人请客。客人吃后竟连声称好,以后还来信赞此饼好吃。所以这种饼便取名“小凤饼”。

再一种讲法是这样:

笔者在以前曾到成珠楼老板家中访问过,谈到小凤饼定名和饼料配方的来由。知道他们的祖父梁殿华原是一个小贩,到了中年才开始经营成珠楼的业务。由于饼的外形模样与小凤(鸡仔)相似,故名为“小凤饼”。关于小凤饼原料配方,他的祖父梁殿华也是从上手接过来的。因饼的定名和饼料配方,早在1855年(清咸丰五年)间便已形成。此时,他祖父还是一个小童。过了30年之后,梁殿华接手经营成珠楼,依靠制饼名师又再逐步对制作技术有所改进,但基本还是原来的原料和模式。

这些老人在叙述小凤饼与龙凤礼饼、中秋月饼的饼皮、馅料、印模、炕制的不同时,特别提到了小凤饼的主要原料“熟菜”。“熟菜”是用一种鲜菜经过“九蒸九晒”(九次蒸熟九次晒干)而成,是由郊区芳村一个农民按祖传方法进行特制的。这位农民,除与成珠楼交易外,还转运国外销售。这是一种没有菜骨,能与其他馅料合在一起并溶化其中的上乘配料,绝非惠州梅菜所能比拟。有了它,小凤饼才能有甘香并存的美味。这些老人还说到炕饼是用“唐炉”(中式炉)而不是用“番炉”(西式炉)制的。前者可以把饼上下炕透,所以松脆;后者只炕一面,形成上边不透,下边过焦,容易失去真味。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3107.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