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八百载太上皇与东昌皇上皇的兄弟斗法
广州人都知晓,城里有两间颇有名气的腊味店,一间是“八百载太上皇”,另一间是“东昌皇上皇”,两店“鸡犬之声相闻”。
不明内情的人还真把它们看作是皇家父子店哩!以为“八百载”为父,“东昌”为子。其实这是豆萁相煎,兄弟斗法的产物。“八百载”老板名为谢柏,东昌老板名为谢昌。谢柏为兄长。早在30年代便开设腊味店,在西关和长堤一带,还小有名气。谢昌是弟弟,日本入侵广州初期还是一个挑担小贩,做一些成鱼、茶叶、沙榄等小本生意,自从其兄从事腊味加工后,谢昌时而进店或在猪栏取一些油渣自制肥皂出售,为日后腊味加工兼制售肥皂业务打下基础。当时纯属走街串巷叫卖,小本经营。在制售肥皂的过程中,谢昌发觉腊味市道不错且利润颇丰,便开始涉足此业。每当傍晚挑担收市后,便在梯云路兴隆街一带买一些低价晚市剩肉,俗称“散栏猪肉”(梯云路及兴隆一带,设有众多生猪栏和批发商,他们往往当天进货,当天卖清。行话谓“可胜不可剩”,卖剩的猪肉,宁可削价销售,称为“散栏”),自制腊味,摆摊销售。谢昌凭着低价进,加工后高价出的经营手法,艰苦创业,日积月累,其后稍有盈余,便在海珠南路“八百载”隔壁租一铺面,自立门户专营腊味,并取名“东昌”。
谢柏、谢昌兄弟俩同在海珠南路经营腊味,两店咫尺之隔,分庭抗礼。在认钱不认人的社会里同行如敌国,谢氏兄弟双方在生意上的角逐斗法,从未息止。办店伊始,“八百载”无论从店铺规模乃至产品知名度方面,都远远超过“东昌”。每逢旺季,“八百载”产品如林,顾客盈门;“东昌”却产品单调,经营惨淡。日常生产的十多个品种,仅得“东昌金牌老抽肠”有人问津。面对现实,“东昌”老板意识到必须对经营方式、工艺加工、产品质量、降低成本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才能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寻求出路。于是“东昌”老板广招行内高手,狠抓产品质量,扩大经营范围,开展宣传攻势。顿时,“东昌”麾下集中了包括腊肠、酱油、制冰、制皂、买卖手等专职技术人员,为保证产品质量,继续开发新产品、新项目打下了基础。
腊味生意的好坏,销路的畅滞,与专司商品陈设的铺面工的经验有密切关系。“八百载”的生意之所以日渐兴隆,与该铺有一名能干的经验丰富的铺面工是分不开的。“东昌”老板深谙此道,也深知人才难得。他经过“三顾茅庐”,终于用重金把“八百载”的铺面工挖了过来,专门负责“东昌”的商品陈设工作,使“东昌”的铺容铺貌为之一新,销售额与日俱增。商标、招牌,历来被生意人视为发迹之源,正所谓“宁愿生坏命,不能改错名”。生意招牌既要响,又要“意头”好。东昌老板对此可说是煞费心计。“八百载”与“东昌”的产品,十有八九是雷同的,同是“生抽肠”“老抽肠”“切肉肠”“白油肠”等品种,大同小异,异曲同工。真正差异的就只是冠以不同的字号而已。为兄的谢柏,自视甚高,认为自己出道经营较早,便将各类产品都冠以“八百载”字号,统称为“太上皇”腊味,以喻其之产出为正宗,字号老,品种至高无上。为弟的谢昌也不甘示弱,干脆你当太上皇,我当皇中之皇,于是便一锤定音,在1943年,把“东昌腊味店”易名为“东昌皇上皇腊味店”,一场招牌字号之战在谢氏兄弟之间愈演愈烈。在新中国成立前的短短几年里,谢昌的招牌前后更改了六次,开头称为“阿昌腊味”,继而称“昌记腊味”,设店销售后称“东昌腊味”和“正牌东昌腊味”,其后生意日渐兴隆,改称为“东昌金牌腊味”,全盛时期统称为“东昌皇上皇腊味”。“东昌”的每一次易名,都标志着其经营业绩又前进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