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万和脆皮挂炉鸭的特点与来历
回族经营牲畜、三鸟的屠宰与供应,受伊斯兰教的影响,都独自开业,不与汉族混淆。但是在汉、回杂居的地区,回族贩卖牛羊肉、三鸟类的商业,却不因宗教的影响而生意清淡,相反受到汉民的欢迎,业务发达。例如从清代同治年间开业的广州小市街万和鸡鸭铺,就以不卖死物而著名,大受广州市民的欢迎。距离万和不远,有一所公厕。在旧社会里清扫卫生的人,被呼为“屎坑公”,终日不得一饱,更谈不上宰鸡煮鸭。唯独住在万和附近的那位清扫工人,却不时得到万和舍弃的死三鸟,有肉类供食,成了万和的“活招牌”,证明万和专卖新鲜的东西。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而广州又处于五大通商口岸的地位,买办资本和民族工商业得到一时的繁荣。小市街成为金铺集中之地,附近大新街、大德街亦为珠宝玉器、银庄钱店和洋杂货会集的大商店区。在他们一本万利、财运亨通的剥削生活中,也最讲究吃喝玩乐。他们听到万和的油鸡、烧鸭,只只新鲜,宁愿派个学徒多走几步,也来帮衬这家铺头。
光绪初年,有广州回民陈吕姜、杨晓初二人,看到万和生意兴隆,就在卫边街华宁里集资开了家广兴昌,请来一位外地商人“石师父”,以“北京脆皮挂炉鸭”为号召,生意更比万和旺盛。这个“石师父”,原是陆路提督蔡金章从北京带来的厨师。蔡金章为了巩固海防,在虎门监修炮台,因受山岚湿气病死了。石师父便以朱门名厨师流落民间,公开了他的手艺。原来这脆皮挂炉鸭极“考师父”(广州俗语,即是很需要有高明的技术的意思),烤制这种脆皮鸭时,先要用蜜糖搽上一层薄皮,等它干了,烤起来才是脆皮的。而糖浆的调制必须合度,稠了易焦,稀了又容易流走烧不成。石师父不但调剂得好,并且经过试制,改蜜糖为麦芽糖,效率更高。所以跟他学艺的几个徒弟,都能学到一手本领。过了十多年,陈吕姜因他侄儿死去,铺中无人管理,就和杨晓初拆了股到麦加去朝圣。杨晓初则又在濠畔衡山陕会馆附近和一位叫作“豆皮朝”的师父,开了一家易品,也以脆皮挂炉鸭为主,兼售桶子油鸡。过了几年,易品迁到香港,扩充为珍昌酒家,仍由豆皮朝担任烤鸭的工作,香港也开始有了这个新名菜。
万和虽然开得比较早,业务也比较大,但所卖的还是普通的烧鸭,眼看生意被广兴昌抢去,就想改制脆皮鸭,趁着广兴昌改组为易品的机会,聘请了陈清泉去当师父。陈清泉也是陈吕姜的侄儿,由石师父亲自教会他的本领,手艺颇佳。万和本来就是一家资本大、字号老、货色齐全的大店,再增了这个品种,更为顾客称道。“万和挂炉鸭”变成一个专名词,从清末到民初,传遍食客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