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耳朵眼炸糕的来历:作者刘恩起
“耳朵眼炸糕”以其色泽金黄、个大松暄、皮酥脆不垫牙、馅细腻香甜而闻名。
它的创始人是我的祖父刘万春(回族)。开始,祖父在家中由祖母协助将面、馅做好后,他推着挂有回民“翔记”小木牌的小车,在南门外一带边炸边卖,后改在估衣街一带叫卖,每天能卖三四十斤。因炸糕须随炸随卖,推车携带锅、灶等很不方便,祖父遂与北门外大街一个脚行下处(估衣街、针竿街、竹竿巷等处脚行办理运输和搬运工休息的地方)商议借了一间小屋作为临时店铺。这样过了一个时期后,脚行下处别迁,祖父遂把原脚行下处的两间房租赁过来,并于1892年向商会正式起照,给店铺定名为“增盛成”,开始营业。
当时干这种回民甜食小吃在门市上专卖炸糕的很少,祖父为创牌子,对炸糕精心研制,并选用真材实料。他自己带领三个儿子(玉才、玉山、玉书)在门市上边炸边卖,家中妇女们负责磨面、做馅、熬糖等工作,然后把做好的面、馅用手推车由家中送到店内。由于店里店外干活的都是一家子,一天到晚也谈不到休息,不拿工资也不计成本,一个炸糕卖三个铜板,价格便宜,质量好,牌子很快就创开了,每天炸糕的销量增至100斤左右。
1920年,为了扩大销售,祖父又与邻居协商调用了楼上两小间,增设了客座。此后由家中往店里送面、馅的工作改为雇用一个亲戚或邻居专作。由于祖父带领全家数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地辛勤劳动,所以其业务不断兴旺发达,其炸糕的声誉也远近闻名。
增盛成炸糕铺位于北门外大街耳朵眼胡同口,正是当时的商业繁华区,针市街、竹竿巷、估衣街等一些大商号都集中在附近。特别是当时开当铺、钱铺和一些颜料庄的大都是山西人,他们最喜欢吃炸糕,请客、送礼、招待客人都用炸糕。到了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时,更是大买炸糕,以象征“步步高”,取吉利。他们为了好说好记,就都不说炸糕铺的原字号而代之以“耳朵眼”,以至慕名而来的顾客都找耳朵眼炸糕铺,而不知有增盛成了。相信“人不得外号不富”的祖父与父辈们遂承认了这个外号,高高兴兴地把“耳朵眼炸糕铺”几个大字写上了大墙。从此,“耳朵眼炸糕”的名声越来越大。1937年以后,其炸糕的日销售量达到150—200斤,成为增盛成炸糕铺历史上业务最兴旺发达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