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剧(文琴戏)的特点特色

黔剧,又叫文琴戏,是流行于贵阳、毕节、遵义、安顺、黔西南等地区地方剧种。黔剧最初是由在贵州一带流行的曲艺扬琴搬上舞台而形成的一种新兴地方剧种。黔剧至今多是以扬琴伴奏为主,同时,黔剧是在继承和发展了文琴说唱艺术的同时,也吸收和借鉴了部分昆剧等戏剧的表演形式并与各民族的表演艺术相结合,最终才形成了今天这样别具一格的黔剧表演艺术。

黔剧由贵州扬琴发展而来,而贵州扬琴的唱本早已有大小一百一十八出,并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成熟的生、旦、净、末、丑、副的角色。黔剧形成之后亦在体制上延续和将这个传统发展。

追溯黔剧的器乐曲目的来源,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在贵州扬琴原有的传统八谱曲牌;二是从贵州梆子戏中吸收的曲目;三是为了特定的情景需要所新编创作的曲目。

如今的黔剧中伴奏乐器最主要的还是高胡和扬琴,并配以管弦乐。在部分剧中需要的时候也会安排如以小鼓、板、大钵、大锣、马锣等配合铰子、碰铃、低音锣、大鼓、定音鼓等。

黔剧从演唱腔调上说是一种以贵州方言演唱为主的地方特色戏。虽都是以贵州方言为主却各个地方各有特点。分为贵阳官话、黔西话以及西南官话,这其中声、韵、调都有着各不相同。

在唱腔上有演唱语言的不同,但句式的变化中却有不少相似之处。黔剧中的唱词多是以七言和十言为主,还需按照尾字平仄偶句押脚韵的规律,在格式上有较为严格的上下句式变换。由于黔剧唱腔是基本唱腔与其他唱腔组合而成,才使它的体制变成了板式为主单曲体为辅的综合体制。而在基本唱腔中除去贵州扬琴原本有的七种常用唱腔外,还依据板式和单曲体的变化形成了更多基本唱腔格局。如扬调腔、二板腔、二黄腔三个腔类。

除此之外它的唱腔中还包含:贵州扬琴部分小调以及从在民族音乐和黔剧唱腔素材中新形成的唱腔以及合唱与伴唱。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2988.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