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剧(文琴戏)的发展历史

黔剧,又叫文琴戏,是流行于贵阳、毕节、遵义、安顺、黔西南等地区地方剧种。黔剧最初是由在贵州一带流行的曲艺扬琴搬上舞台而形成的一种新兴地方剧种。黔剧至今多是以扬琴伴奏为主,同时,黔剧是在继承和发展了文琴说唱艺术的同时,也吸收和借鉴了部分昆剧等戏剧的表演形式并与各民族的表演艺术相结合,最终才形成了今天这样别具一格的黔剧表演艺术。

黔剧的前身为贵州扬琴,也叫作贵州弹词或文琴,是一种以表演者分角色坐唱的说唱艺术形式。早在清朝,便先后有嘉庆年间的贵筑县颜词徽,道光年兴华张国华等人陆续在诗文中提到了贵阳一带的扬琴活动。光绪年间,云南扬琴、四川扬琴、四川清音、湖南常德丝弦等弦乐陆续传入了贵州一带,这为扬琴在贵州的盛行起到了一个极大的推波助澜作用。

光绪九年,王石青、蒋发三、丁小瑞三人建立的“三友社”,在“文音茶社”里公开表演。此后黔西一带陆续成立了“文音俱乐社”、“庭院乐府”、“相悦茶社”,“同乡娱乐会”。到了1921年前后,陆续在遵义、安顺、盘县、铜仁等地出现了扬琴班社。随着时间的推移,贵州扬琴的演唱逐渐成熟。

《贵州弹词汇编》中载,贵州扬琴最早的唱本《二度梅》是王石青光绪十六年编。至今流传下来的尚有超过四百折由古典小说和戏剧改编而成的唱本。贵州弹词的唱词与其他戏剧一样都是以韵文为主,同时也将讲场文学“三、三、四”“二、二、三”的特点延续。为弹词伴奏的乐器中最为重要的便是扬琴,除此之外尚有瓮琴、月琴、小京胡、二胡、琵琶、三弦等。基本曲调有清板、二板、扬调、二流等六种,曲牌有八谱等七个。

1950年,大定(今大方)县扬琴艺人用扬琴曲调为秦腔曲目《穷人恨》配曲,并以当地的方言演出,开创了黔剧的先声。在此剧中以扬琴、三弦和胡琴为伴奏调子,将剧情中的悲喜传达,其中台词通俗颇受大家欢迎。

1952年秋,黔西县扬琴艺人徐有三、封炳坤、李绍芝等人将婺剧剧本《百日缘》配以贵州扬琴唱腔,用当地方言道白,模仿京剧、川剧的表演,演出获得成功,并取名为文琴戏。尔后,徐有三又将贵州扬琴的传统曲目《搬窑》改编成文琴戏,在该县武神庙为第一次区乡干部会演出,熟悉的乡音土语引起了观众的共鸣,这次演出被黔剧界认为是黔剧的诞生。

1954年春,黔西县成立了业余文琴剧团。此剧团在成立的两年中在全县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乡镇进行演出并得到了观众的认可。此后这个剧团又陆续到周边的金沙、织金两县进行演出,不仅得到了大家的欢迎并且激起了扬琴艺人的纷纷效仿。

1959年,贵州全省专业和非专业文琴戏会演后,统一定名为“黔剧”。从1960年后至今,有不少优秀的黔剧出现。其中,根据侗剧传统剧目改编的《秦娘美》被拍成影片;根据彝族历史故事创作的剧目《奢香夫人》曾荣获文化部戏曲创作、演出一等奖。此外,还有不少的优秀剧目受到黔剧爱好者的喜爱,如创作的现代戏《山高水长》、《血披毡》,历史剧《汉宫女皇》,以及改编的传统剧目《搬窑》、《珍珠塔》、《三难新郎》等。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2987.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