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芦笙舞的由来与特色活动

在侗族聚集地,与鼓楼、风雨桥齐名的还有一大宝便数侗歌。这里的歌声让整个华夏乃至当今世界都为之称奇。只有听到这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的原生态民间合唱才能称为真正地来过侗寨,才算真正体验了一次原汁原味的侗族文化。

或许这样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便是从悠久的历史中走来。不论古今,只要在侗寨中便随处可见歌舞。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歌也成为一种文化融进了他们的血液之中。上至九十的老妪下至几岁的娃娃,无一不是歌唱能手。单声部的“小歌”,多声部的“大歌”,甚至还有迎客的“拦路歌”,婚嫁时候的“伴嫁歌”,甚至连闹矛盾的时候也是用歌声来争吵。

或许在离不开歌曲的同时,侗族人还离不开的便是芦笙。歌唱的时候离不开芦笙的伴奏,舞蹈的时候也离不开芦笙的配合。据统计,侗族芦笙舞包括种类繁多的舞蹈。有节日中自娱自乐的舞蹈,也有男女青年交谊的舞蹈,更有为了展现芦笙魅力而一边演奏一边表演的技巧舞蹈和竞技舞蹈。

以前,侗族人不论是跳芦笙舞、对歌,还是村寨中举行的集会,都一定会在“鼓楼”举行。鼓楼是每一个侗族村寨都会有的一座造型古朴典雅的木质结构建筑,每个村寨的鼓楼各不相同,却多数都 具有飞阁重叠、位于村寨最高处的特点,大多为6层。20世纪20年代建的三江县侗寨“马胖鼓楼”只有一层,然而精致的雕刻、九层的飞檐和精致的壁画文化却让它闻名遐迩。鼓楼,是侗族人的公共场合和集会中心。每当有重要情况需要召集全村人的时候,德高望重的头人便会敲响悬挂在鼓楼中的“款鼓”。除此之外,只有贵客进寨时才可击鼓告知全寨以示欢迎。鼓楼的大厅很少是空着的,因为这里是侗族人家聊天、做活、演戏、对歌、踩塘以及赛芦笙的地方。

芦笙舞,最早源于在播种时对丰收的祈求,在收获时对神灵和祖先的感谢,所以整场舞蹈的氛围热烈而欢快。随着时光的变迁,或许今时今日的芦笙舞淡化了当初的意义,然而却一直在春种秋收前被延续。

如今,芦笙舞已演变成由青年男女参加“踩堂”(又叫作“踩芦笙”)的自娱性、求偶类舞蹈。“踩堂”是一项由几个村寨联合起来的活动,多是以村寨为舞圈单位,每一个舞圈视为一堂。

每逢节日到来,各个村寨的芦笙舞便会聚集在一起。每一堂的芦笙都先在舞圈中心高高竖起一根芦笙柱,围着芦笙柱设4~6个“芒筒”低声伴奏员。届时手持小芦笙的男青年和盛装出席的少女,便分内外两层站立,以逆时针方向起舞。舞蹈的动作与节奏便是按照芦笙头所演奏的曲调变化。少女多以原地旋转以及摆臂为主要动作,而跳跃、蹲步以及踢腿这样的大幅度动作便由吹芦笙的男子完成。在这此起彼伏的抒情音乐中,汇聚在一起的各村寨男女青年,总能凑成一对又一对的恋人。

更有趣的是在广西三江县的侗寨中,每当“踩堂”结束,还会有类似拔河的“拉鼓”活动。所有的男女分两边,拉拽着系有粗绳的长形木鼓,直到有一方胜利才会为此活动画上完满的句号。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2985.html
返回顶部